恢复进口美国大豆,为什么中国自己不种大豆?难点在哪里? 美国官员宣布中国恢复大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29 16:13:34

恢复进口美国大豆,为什么中国自己不种大豆?难点在哪里? 美国官员宣布中国恢复大豆订单,这一消息并非简单的外交姿态。它背后是中国为保障关键物资供应,经过精密计算后得出的理性解。 这道复杂的“大豆方程式”,由全球市场、国内资源与经济成本等多个变量共同决定。 在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中,中国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买家角色,其每年从国际市场购入的大豆总量已突破一亿吨大关。 这样的体量,使其在全球市场中寻求着主动。近期,巴西供应商利用市场优势抬高售价,直接挤压了中国国内榨油企业的利润空间,凸显了单一渠道的风险。 鉴于价格持续走高并突破合理区间,积极探寻具备同等功能的替代选项已成为当前亟待推进的关键任务。 阿根廷虽是一个选项,但其年产约500万吨的规模,无法有效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缺口。因此,恢复从美国进口大豆,成为一项关键的策略性举措。 此举的核心目标清晰明确,就是同时维系美国和巴西两大供应渠道。通过激活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中国能够有效制衡价格,保障供应稳定,并始终遵循国际采购中成本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 向外寻求平衡的策略,其根源在于国内生产面临的“硬顶约束”。有观点认为,实现大豆的完全国产化,其难度堪比攻克尖端芯片技术。这背后是中国最基本的资源国情。 首要的难题是土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约1.37亩,这一数字在美国是7.2亩,在巴西是4.2亩。有限的耕地必须优先用于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底线。 在土地资源供给受限的前提下,选择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其最终所能实现的经济产出与效益水平,均处于相对较低的区间。 中国大豆平均亩产约为260斤,而同样一亩地,种植玉米可收获约840斤,水稻则可达千斤。经济作物的优先级,自然要让位于主粮。 地理条件和耕作方式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差距。横跨美国中部的广阔平原与巴西境内的潘帕斯草原,均拥有开阔平坦的地形条件,这种地貌特征为开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提供了理想基础。 即便在中国东北主产区,土地的破碎化也限制了规模经营的效率。 抛开所有战略层面的考量,单从一笔经济账来看,进口也是更优选择。在中国农业生产场景下,每种植一市亩大豆,其所需投入的各项成本折算成美元后,金额大约为 140 元。 而在美国,规模化生产将成本压至约100美元,巴西的成本优势则更为明显,低至约80美元。 巨大的成本差异,带来了一个明确的结果。即使加上远洋运输的费用,从美洲进口大豆的总成本,依然低于在中国国内田间地头的生产成本。 美国凭借技术优势,亩产可超400斤,高产农场甚至可达千斤,进一步摊薄了单位成本。 信息来源:一个豆荚如何“两头甜”(人民日报1月24日第5版)——2024-01-24 14:32 来源:人民日报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