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必须和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等国加强能源合作并创建新供应体系,她着重强调,要改变太依赖中方的状况! 欧盟的能源焦虑,其实是从“甩俄罗斯”开始的,2022年俄乌一打仗,欧盟就喊着“不用俄气”,结果2025年冬天一到,天然气价格直接飙上天,德国工厂的电费涨了3倍,老百姓骂声一片。 现在欧盟又盯上中国,搞了个《净零工业法案》,招标时各种设卡:光伏项目必须“中国成分”少,风电项目75%的零件得是“非中国造”。 这操作,说白了就是“双标现场”,一边喊着“体育无国界”“贸易要公平”,一边在能源领域搞“小圈子”,对中国企业卡脖子。 更搞笑的是,欧盟嘴上说“不要俄气”,背地里却通过土耳其偷偷买,今年8月,进口的俄气量还创了半年新高,这不是“真香”吗? 欧盟找的新伙伴,个个带着“任务”来,但实力嘛……得打个问号。 先说乌克兰,欧盟给了5亿欧元贷款,让它买天然气过冬,结果乌克兰自己天然气库存只剩平时的68%,这点钱够塞牙缝吗? 更扎心的是,乌克兰一边拿欧盟的钱,一边还跟俄罗斯买气,毕竟老百姓要取暖,工厂要开工,总不能真冻着吧? 再看澳大利亚,这哥们儿倒是豪气,承诺2030年减排43%,还列了个16GW的可再生能源清单,但现实是,澳大利亚人均碳排放全球第一,煤电占比还超过50%,转型?估计得“慢工出细活”了。 最逗的是哈萨克斯坦,这个中亚“油哥”一边跟中国签天然气增供协议,年输气量涨三分之一;一边跟美国搞稀土勘探,想当全球稀土新玩家,欧盟更大方,直接给2亿欧元贷款,支持它搞可持续交通和可再生能源。 欧盟这波操作,核心是“规则霸权”,通过《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把环保要求扩大到纺织品、家具等16类产品,还要求2027年完成可修复性标准,这哪是环保? 分明是给中国企业设“合规陷阱”,比如数据本地化要求,中国光伏企业必须在欧洲设数据中心,否则别想投标。 更绝的是“布鲁塞尔效应”:欧盟想用自己的市场规则,倒逼全球企业“欧盟化”,比如德国要求保护机床出口,法国盯着化工利益,南欧中小企业喊“合规成本太高”,内部都吵成一锅粥了,还怎么“统一战线”? 但欧盟的“算盘”也有风险,德国工业界已经警告,要是切断中国供应链,钢铁、化工行业成本得涨20%! 说白了,新能源技术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稀土90%依赖中国加工,光伏组件中国占全球80%市场份额,欧盟想靠“规则”重构供应链,结果可能是“规则有了,货没了”。 欧盟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想摆脱对俄对中的依赖,又想保住工业竞争力,还要当全球气候领袖。 但现实很打脸:新能源技术离不开中国,稀土、光伏组件全靠中国供应;自己内部还分裂,德国要保护机床,法国盯着化工,南欧中小企业嫌合规成本高。 更搞笑的是欧盟的“双标现场”,对俄气是“政治正确优先”,对中国企业是“规则至上”;对澳洲减排是“鼓励承诺”,对自身工业是“豁免条款”,这种“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做派,能服众吗? 其实,全球能源市场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欧盟真要“独立”,得先回答三个问题:第一,谁能替代中国的光伏组件?第二,谁能提供比中国更便宜的稀土?第三,德国工业失去中国供应链后,还能保住全球竞争力吗? 说到底,能源合作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优势互补”的必答题,欧盟若继续沉迷于“规则霸权”,最终可能发现:规则立得再严,也挡不住市场规律的“真香定律”。 毕竟在能源危机面前,老百姓可不会管你的供应链“纯不纯”,只关心暖气费贵不贵、电费涨不涨,要是真把中国“甩了”,欧盟可能得先准备好过个“又冷又贵”的冬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