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电池为何越做越大汽场全开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池容量越做越大,甚至普遍突破了80kWh,不少新款车型都标配“80度电”的大电池。你没看错,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市面上许多入门级纯电动车的电池容量。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并非个别品牌的孤例,而是理想、问界、深蓝、零跑等多个主流品牌共同的技术方向。一时间,“大电池增程”成了行业新宠。
于是,网络上开始出现一种声音:“这不就是智商税吗?电池都这么大了,我为什么不直接买纯电?”这种质疑听起来合情合理,逻辑上似乎也站得住脚——既然日常用电为主,何必还要多花几万块,背上一套内燃机、油箱、发电机和复杂的热管理系统?
但我要说,这些质疑虽然有几分道理,却忽略了真实世界的用车场景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类大电池增程车,不仅会卖得不错,而且会在中高端家庭用户中广受欢迎。为什么?因为它们精准地击中了当前新能源出行的最大痛点——续航焦虑尚未被彻底解决。
我们不妨反问一句:既然纯电这么好,那你为什么没买?或者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犹豫?答案其实很简单:纯电车型,依然无法覆盖所有家庭的全场景用车需求。别看现在车企宣传动不动就是800V高压平台、900V超充架构,充电速度号称“10分钟补能300公里”,但现实是,技术再先进,也敌不过节假日的人流高峰和地理环境的限制。
试想两个典型场景。第一个是特定时间——比如国庆黄金周或春节返乡潮。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起长龙是常态,即便你开着支持超快充的纯电车,面对几十辆车同时充电,电网负荷分流,实际充电功率大幅下降,800V的优势荡然无存。而此时,一辆增程车只需几分钟加油,就能满血复活,继续行程。
第二个是特定地点——比如西部偏远地区、高原山区、农村乡镇。这些地方充电桩稀少,信号不稳定,导航都可能失灵,但加油站却几乎随处可见。哪怕是最小的县城,也能找到中石化或中石油的网点。在这种环境下,纯电车主可能会陷入“不敢开太远、怕回不来”的窘境,而增程车则可以真正做到“说走就走”。
有人又会问:背着这么大的电池,再加上一整套燃油系统,车重增加了,能耗岂不是更高?确实,增程器本身有一定重量,以赛力斯某款增程器为例,约重125公斤。但相比动辄五六百公斤甚至超过一吨的动力电池组,这点增量对整车能耗的影响其实是可控的。更何况,如今车企普遍采用一体化压铸、铝合金车身、轻量化底盘等技术,在结构层面做减法,完全有能力抵消这部分额外负担。
还有人质疑:一年只用两三次油,那这套内燃机系统不就成了长期闲置的“包袱”?这话没错,很多大电池增程车主确实一年只加两三次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正是为了应对那两三次不确定的长途出行,才需要这套“备用方案”。就像你家里不会因为99%的时间不用灭火器,就干脆不装一样。安全感,有时候就体现在那1%的极端场景里。
所以,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为什么不上纯电”,而是“为什么有些人不能上纯电”。能买纯电的人,早就买了;还在纠结增程与否的,恰恰是因为他们有真实的里程焦虑。对他们来说,大电池增程车提供了一种近乎完美的折中方案:日常通勤零油耗、驾驶体验媲美纯电,长途出行无压力、补能方式灵活多样。
这不是技术倒退,而是在现实约束下的智慧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