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郑智化的事情客观评论最重要! 回溯事件始末,郑智化最初发帖指控深圳机场对残疾人“最没人性”,称自己坐轮椅“连滚带爬进飞机”,这番表述随后引发广泛讨论。但客观来看,他的说法确实存在不妥——即便深圳机场的残疾人设施可能存在完善空间,即便他身为残疾人的处境值得同情,也无法改变一个基本事实:作为公众人物,他的批评整体上超出了实际情况,明显带入了过多个人情绪。而这种“情绪化表达”,恰恰是名人发声时最该避免的不严谨,毕竟影响力越大,越该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后续他主动道歉,也印证了这一点。 至于深圳机场现场视频曝光后舆论出现反转,其实是互联网舆论场的一种天然反应。当事实细节逐渐清晰,公众的判断自然会随之调整,这也从侧面说明,脱离事实的情绪化批评,终究难以站得住脚。这件事对所有公众人物而言,都是一次深刻教训:开展批评时,必须完全以事实为依据,克制临时情绪,在自我约束上要比普通人有更高要求——因为你的一句话,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判断,甚至给相关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不过,在讨论事件本身时,有两种倾向更需要警惕。一方面,老胡明确反对将此事“政治化”,这一点尤为关键。对郑智化的批评应当就事论事,不能无限延伸、扩大,更不该把他的台胞身份牵扯进来,往两岸话题上硬扯。要看到,长期以来,郑智化的演艺活动一直是两岸交流大潮中的活跃部分,他的作品和参与的活动,为增进两岸民众了解、拉近彼此感情发挥了积极作用。仅凭这一次冲动的指责,就编造“阴谋论”对他上纲上线,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客观,这种做法对促进两岸交流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制造隔阂。 另一方面,大陆互联网上部分网友对郑智化的抵制过于激烈,甚至说出一些过头话,这种现象也需要理性看待。虽然这类言论确实存在,但不能将其扩大解读——不能就此认为整个网络舆论场不关心残障人士,更不能引申为大陆社会不顾及两岸关系大局。要清楚,这些激烈言论只是部分网民的临时反应,是对郑智化冲动情绪的一种对应性表现,既不代表整个互联网的态度,也绝非大陆社会对残障问题、两岸问题的整体看法。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偶发的摩擦:郑智化一时冲动发声,刺激出部分网民的冲动反馈。相信郑智化有承受这种短期舆论负反馈的能力,也希望这些临时的负面声音,不会影响大众对他长期以来贡献的认知,更不会改变社会对残障群体权益保障、对两岸交流的整体态度。 从本质上看,这件事的是非线索其实很清晰,它并非什么原则性问题。在“如何对待残疾人”“名人该如何行使言论权利与履行义务”这些核心议题上,社会的认知并不存在对抗。反而通过这场争议,名人的行为规范更明确了,社会服务残疾人的改进方向也更清晰了。在这个层面上画句号,让事件回归理性讨论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