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留学生Samk的故事,戳中了很多人对跨国交流的隐忧。在中国湖北一所医学院求学时,他拿着比本土学生更高的助学补贴,住着带独立卫浴的单人套间,享用着一流的实验室资源 ,转身却在外网做起了“黑料生意”。 他把女孩用脚揉面的恶搞视频,曲解成“中国人用脚做饭”的证据;专挑乡村老房拍摄,谎称中国遍地乞丐;甚至将救护车正常出任务,渲染成“病毒肆虐”的景象。更讽刺的是,他在每个抹黑视频末尾都特意打上五星红旗标签,把“留学生身份”当成造谣的可信度招牌。 被在华生活12年的南非博主宁大人揭穿后,他不仅不收敛,反而把聊天记录公之于众,反咬对方“蹭流量”,还直言抹黑是自己的“工作” 。直到学校施压才删视频,却没说一句道歉就溜回了印度。 这事最该反思的,从来不是“好心没好报”那么简单。我们总把留学生当成文化交流的纽带,却忽略了“品行筛查”该比“资源供给”更前置。就像有人指出的,学术能力之外,对事实的尊重、对善意的回馈,更该是留学生的准入底线。 删除的视频能恢复,种下的偏见却难根除。比起事后追责,前置的品行考察或许才是关键。你觉得,该给留学生的“品行关”加上哪些硬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