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看出情况不妙,西方让苏联解体一幕重演,绍伊古紧急出面表态,却显莫斯科力不从心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28 19:17:37

普京看出情况不妙,西方让苏联解体一幕重演,绍伊古紧急出面表态,却显莫斯科力不从心? 西方又在故技重施,试图将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强加给俄罗斯。这套利用民族、宗教矛盾瓦解对手的伎俩,西方已沿用数百年:远有英法借族群争端搅乱奥斯曼帝国根基,近有苏联在外部势力推波助澜下分崩离析。 如今轮到俄罗斯,西方更是驾轻就熟,一心想将这个大国拆解得支离破碎。普京政府早已看穿这一险恶用心,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近期紧急发声,在《论证与法克蒂》杂志发表专栏文章,直指西方妄图将俄罗斯分裂为数十个弱小国家。 同时重申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纽带,试图以此凝聚民众认同,警示地方政府与强力部门警惕潜在风险。可这番高层紧急表态,更像是莫斯科应对困局的无奈之举,字里行间难掩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力不从心。 昔日苏联的解体,正是源于外部势力利用民族矛盾精准破局,如今西方故态复萌,甚至推动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通过多项决议,呼吁对俄罗斯进行“非殖民化”,这种赤裸裸的分裂行径,被俄罗斯外交部痛斥为传播“恐俄症”的新殖民沙文主义。 俄罗斯境内生活着100多个少数民族,还有七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以及两个佛教徒人口占多数的地区,这些多元特质在西方眼中竟成了可乘之机,他们错误地认为种族多元化是俄罗斯的软肋,却忘了这个国家数百年形成的民族凝聚力。 莫斯科的应对乏力,首先体现在经济支撑的缺位。长期以来,对各民族自治主体、自治州等地区提供经济补贴,是维系联邦统一的重要纽带,也是莫斯科稳定地方的核心战略。 但俄乌冲突持续消耗,巨额军事开支让联邦财政捉襟见肘,既无力增加地方补贴,反而可能压缩相关投入。叠加西方全方位制裁,俄罗斯经济举步维艰,各地区发展节奏被迫放缓,民生改善陷入停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地方无法从联邦获得足够支持,部分地区的离心倾向便有了滋生的土壤,这正是西方乐于见到的局面。强力部门的压力陡增,更凸显了莫斯科的被动。 俄联邦安全局等机构肩负着打击分离主义、阻止西方渗透的重任,如今不得不加大投入防范内外勾结。可乌克兰及西方盟友并未止步于民族问题,而是全方位扩大渗透领域,从信息舆论到民生议题,从文化渗透到政治煽动,无孔不入。 军事力量的外调,进一步削弱了对内维稳的根基。俄军主力深陷俄乌战场,连卡德罗夫麾下的车臣部队也尽数投入前线作战,国内维稳力量自然捉襟见肘。 正是看清了俄军短期内难以回撤的现实,普京才推动国民近卫军重装化改革,签署法案允许这支部队配备坦克等重型武器——毕竟瓦格纳事件的前车之鉴犹在,轻装的内部安全部队难以应对突发状况,重装化升级实属无奈的自保之举。 但莫斯科的力不从心,绝不意味着西方的分裂图谋就能得逞。俄罗斯的民族构成早已发生深刻变化,俄罗斯族占比高达80%,在多数自治地区占据人口优势,民族融合的根基远比西方想象中牢固。 更关键的是,大部分地方精英清醒地认识到,分离主义不过是与莫斯科讨价还价的筹码,真要推动地区独立,不仅会引发战乱,更会断送自身既得利益,这种得不偿失的买卖,没人愿意真正践行。 西方的误判,还在于低估了俄罗斯的民族凝聚力。绍伊古在文章中强调,西方根本无法理解俄罗斯种族间关系的本质、道德力量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团结,这种源于共同历史、文化与精神价值观的纽带,绝非外部煽动就能轻易割裂。 尽管西方不断升级对俄罗斯历史、文化的攻击,试图破坏民族间的和谐兄弟情谊,但俄罗斯社会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一次次打破了外部势力的幻想。最终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引发国际社会对其歧视政策的质疑,也让俄罗斯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愈发强烈。 当前最大的隐患,在于一场类似车臣战争的平乱冲突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若北高加索等地区局势失控,莫斯科不得不再次发动大规模平乱战争,必将进一步消耗本就紧张的国力,打乱普京重塑俄罗斯全球大国地位的整体规划。 持续的内战会让经济雪上加霜,国际形象受损,民众信心受挫,即便最终能够平定叛乱,俄罗斯也将元气大伤,短期内难以恢复往日影响力。这正是西方最想看到的结果,通过代理人或内部动乱,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俄罗斯彻底沉沦。 “打蛇打七寸”,西方精准瞄准了俄罗斯的多民族特质下手,却忽略了这个国家历经风雨形成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莫斯科的应对虽显乏力,但并非无牌可打,经济上的艰难可以通过多元合作逐步缓解,强力部门的压力能够通过优化防控体系慢慢疏解,军事力量的调配也可根据战局动态调整。 西方妄图复刻苏联解体的美梦,终究会在俄罗斯的团结面前破碎。但这场博弈注定漫长而艰巨,莫斯科必须在应对外部军事压力的同时,筑牢内部稳定的防线,平衡好战争与发展、统一与自治的关系。 俄罗斯的命运,终究掌握在自己手中,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苏联解体的悲剧,绝不会在俄罗斯身上再次上演。

0 阅读:0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