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终于明白,中国AI为何全面爆发! 一个真相被很多人忽视,决定AI算力上限的

景铄看科技 2025-10-28 19:05:46

西方终于明白,中国AI为何全面爆发! 一个真相被很多人忽视,决定AI算力上限的是能源、是核电。这就好比拉力赛,你的赛车发动机再先进却没有油,最终会被超越。   中国的核电发展,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近几年才搞起来的。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站稳脚跟,核能战略就已经被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那时我们面对的是封锁和技术壁垒,几乎所有先进设备都靠自力更生。1970年,秦山核电站破土动工。作为中国大陆首座自主设计、建造与运营的核电站,它的建设是一个标志性时刻,象征着中国核电事业自此从一片空白迈向新征程。   而后几十年,中国在核电技术上不断突破,从引进、消化再到自主创新,如今的“华龙一号”等先进技术已经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核电的优势除了稳定高效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确定性”。不像风电光伏那样受天气影响,也不像火电那样碳排放高。   对于AI数据中心这种需要全年无休、高强度功率输出的基础设施而言,核电几乎是最理想的能源选项。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大量的数据中心选址已经开始围绕核电站布局,形成“能源—算力—应用”一体化的新格局。   西方在这方面反应慢了半拍。欧美国家长期以来对核能发展持谨慎甚至保守态度,部分国家甚至喊出“弃核”口号,转而依赖天然气和进口能源。   但AI的爆发式增长,正在反过来倒逼他们重估核电的战略意义。美国最近几年又重新启动了多项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项目,法国也在重启核电站计划。   但这一波追赶已经晚了。中国在核电建设上的节奏感,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和技术壁垒。而这,正是支撑AI全面爆发的底气来源。   很多人以为AI是“软科技”,只靠算法和模型,但实际它是“硬科技”的集大成者。它要芯片、要电力、要冷却系统、要传输带宽,这些背后的“硬支撑”才是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   而中国在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是系统性的。从“东数西算”到“绿电东送”,再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AI只是这个生态的结果之一,不是起点。   算力经济的本质,是能源经济的延伸。你能调动多少电力,就决定了你能调动多少算力。   这也是为什么,像贵州、内蒙古、甘肃这样的地方,原本不被视为创新高地,如今却成了AI数据中心的聚集地。   因为这些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特别是在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上的布局,成为算力基础设施的“后方大本营”。   西方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是近两年AI大模型发展过程中被“电力瓶颈”卡脖子的结果。很多硅谷公司在模型训练阶段不得不租用海外服务器,甚至考虑到数据中心选址时优先考虑能源供给,而不是网络带宽。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Google和Meta都在加大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甚至出现了科技公司与能源公司合作建电厂的现象。   中国的AI发展,并不是偶然爆发,而是在长期积累下的“厚积薄发”。我们的能源政策、工业基础、科技体系,是一个综合体。   AI只是这个体系的尖端部分,它的“爆发”不过是水到渠成。而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就在于核电等稳定能源的持续供给能力,是决定我们在AI竞赛中能否持续领先的底层保障。   AI是未来的竞争焦点,但它的根基还在老问题:谁有充足的能源,谁就能养得起一整个数字世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走捷径,也没有押错宝,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 素材来源:AI的尽头是核电?科技巨头纷纷“拥抱” 2025-06-04 20:19·21世纪经济报道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