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断臂求生”的智慧:6000亿债务将清,三条底线守住万达江山

千浅挽星星 2025-10-27 22:15:49

[微风]不查不知道,被王健林给惊呆了!在全球商业史上,能把6000亿债务熬成“快还清”的案例,真得不多见。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王健林开启了大规模出售资产的模式,但这并非毫无规划的盲目甩卖,仅近三年时间里,曾是万达核心盈利资产的万达广场,就有超过200座被转让,平均每个月就有两座易主。   2025年5月,他更是一次性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获得了500亿现金,有效补充了流动性,从北京的万达总部大楼到海外的酒店资产,再到王健林个人的私人飞机,只要是能快速变现的重资产,几乎都被纳入了出售范围。   不过,在这场“断臂求生”的资产出售中,王健林设定了明确的底线——绝不牺牲社会责任,最典型的就是总投资23亿元的贵州丹寨扶贫项目被完整保留。   要知道,当时万达集团正处于困境,被执行金额超过70亿,股权冻结金额达80亿,但每年5000万元的扶贫基金依旧按时发放。   这个“不售卖”的决定,比出售大量资产更能体现其经营理念:王健林看重的是企业长期信用,而非短期的资金周转利益,这也向投资者、合作伙伴等所有利益相关方传递了稳定的信号。   在大规模剥离外部资产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王健林还坚守了两条内部底线,这成为防止企业从内部崩溃的关键。   第一条是“不欠薪”,面对危机,很多企业会选择裁员或降薪来压缩成本,但万达没有这样做,即便在企业最艰难的时期,约15万名员工的工资也从未延迟发放过一天,王健林甚至带头降薪,以此保障普通员工的待遇不受影响。   第二条内部底线是“不烂尾”,在房地产行业多个企业出现项目停工、债务违约的背景下,万达坚持所有在建项目必须完工并交付。   这一做法不仅避免了因项目烂尾引发的大量法律纠纷,更重要的是维护了与地方政府、供应商以及购房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这三条底线的设定,源于王健林对万达此前冒进扩张战略的深刻反思,万达此次债务危机的根源,正是早年过于激进的发展策略,比如曾提出“让迪士尼20年不盈利”的目标,以及对文旅产业发展规律缺乏足够认知。   例如武汉万达电影乐园,开业仅19个月就停业,这样的惨痛教训让王健林认识到,任何行业都不能仅靠资本投入盲目扩张,必须遵循行业自身规律。   因此,这次债务化解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万达重新梳理发展重点、调整价值排序的过程。   危机让王健林从追求高速扩张的企业家,转变为更注重稳定现金流的务实管理者,而他之所以能坚守上述三条底线,核心底气来自万达每年约350亿元的稳定租金收入。   正是这笔可预期的现金流,支撑万达在削减超过3000亿债务、将资产负债率从90%的高位降至约65%的过程中,依然能够兑现对员工、社会和合作伙伴的承诺。    信源:《财经》杂志:《万达债务化解路径调查》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