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宣布将出兵乌克兰,派1万人,赌俄罗斯不敢对法国动手 10月26日消息,法国陆军参谋长皮埃尔·希尔在国民议会听证会上表示,法国已准备好在2026年向乌克兰部署军队。 法国这波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想以小博大,用一场看似“可控”的军事部署,撬动欧洲战略格局里的更大筹码。 毕竟欧盟早就酝酿着向乌克兰派1万人的安全保障草案,法国抢先接下这个任务,无非是想在欧洲防务里抢个头把交椅,摆脱美国长期主导的局面,树立自己的核心地位。 马克龙这些年一直喊着欧洲战略自主,这次出兵乌克兰正好是个绝佳的机会,既能向基辅示好,又能在北约内部刷存在感,顺便还能带动自家军工产业。 法国敢这么赌,底气无非是那三重身份:北约成员、核国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他们觉得俄罗斯再强硬,也不敢轻易动一个有核保护伞的北约国家,毕竟一旦开火就可能触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 但法国似乎忘了,俄罗斯从来不是吓大的,俄对外情报局局长早在2024年3月就明确表态,法国部队会成为俄军的优先打击目标,这番警告可不是随口说说。 2025年9月,俄罗斯刚把西部军区战备等级提升至“强化戒备”,还增派3个机械化旅到俄乌边境,面对北约在波罗的海搞的1.5万人军演,俄军苏-27战斗机直接在波罗的海上空以15米的近距离拦截美国侦察机,这种硬碰硬的架势,显然没把北约的“集体防御”当回事。 法国大概是忘了2021年英国军舰闯入黑海时,俄罗斯直接开炮警告的往事,连英国这样的老牌北约国家都敢怼,俄罗斯没理由对法国网开一面,毕竟在俄方眼里,任何逼近边境的外国驻军,都是对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 更有意思的是法国所谓的“快速部署能力”,号称7000人的应急部队能在12小时至5天内完成动员,还把明年的猎户座-26演习当成练兵。 但这支以第11空降师为核心的快速反应部队,看着名头响亮,有过印度、阿尔及利亚等地的海外作战经验,装备了170具“米兰”反坦克导弹、1700套便携式火箭筒,可本质上还是轻型部队,面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部署的重型装甲集群和远程打击火力,未必能占到便宜。 而且法国国内的民意根本不支持这场海外驻军,2025年9月初的民调显示,超过半数法国人不赞成向乌克兰派遣部队,就算75%的人认为该给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也不代表愿意让本国士兵去异国他乡冒生命危险。 马克龙这种不顾国内反对的强硬姿态,多少有点赌徒心态,万一真有法国士兵阵亡,哪怕是流弹误伤,国内的抗议浪潮恐怕会直接冲垮他的政治算盘。 法国的另一重赌注,是俄乌能达成停火协议,让自己的驻军只需要扮演“威慑部队”和“乌军教官”的角色,不用真刀真枪地和俄军对抗。 但现实是,2025年5月俄乌在伊斯坦布尔的谈判,只达成了交换1000名战俘的共识,核心的停火条件、领土归属问题依然谈不拢。 俄方坚持要乌军先撤军再谈停火,乌方则拒绝放弃任何领土,特朗普提出的和平计划哪怕包含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的条款,也没能让双方让步。 这种情况下,停火协议更像是一个遥远的幻想,法国的驻军计划很可能沦为“无的放矢”,要么等不到停火无法部署,要么部署后停火破裂,被迫卷入实战。 就算真的实现停火,法国部队在乌克兰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俄罗斯的挑衅,俄方之前就明确表示,任何安全保障机制都必须考虑俄罗斯利益,法国驻军显然触及了这个底线。 北约的态度更是让这场赌注充满变数,乌克兰被打时,北约始终坚守“不直接参战”的底线,可如果被打的是北约成员国法国,北约宪章第五条的集体防御条款就成了烫手山芋。 激活条款,意味着北约要和核大国俄罗斯正面冲突,这是所有成员国都不愿看到的;不激活,北约的信誉就会彻底破产,后续再难维系联盟凝聚力。 更别提欧洲内部本身就分歧严重,德国国防部长就公开反对美国让乌克兰割地的提议,认为这等同于“投降”,其他欧洲国家对直接出兵乌克兰也态度暧昧。 法国想拉着北约给自己背书,大概率是一厢情愿,真到了关键时刻,说不定会被盟友“放鸽子”。 俄罗斯这边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除了在俄乌边境增兵,还和中朝伊深化合作,朝鲜已经向俄输送了超100万发炮弹,有效缓解了俄军的弹药短缺问题。 这种情况下,法国的1万人驻军在俄军面前,威慑力实在有限,反而可能成为激化局势的导火索。 法国想靠这场有限代价的出兵,既提升自己在欧洲的话语权,又讨好乌克兰和美国,还能带动军工产业,算盘打得噼啪响,但却忽略了俄罗斯的强硬底线、国内的民意基础、北约的内部矛盾以及停火协议的不确定性。 这场看似稳赚不赔的赌注,到头来可能会让法国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能撬动战略筹码,反而把自己拖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毕竟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任何低估对手、高估自己的行为,都可能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