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 天塌了, 谢娜再次担任央视主持人忍不了。 别的不说,瞧着早年谢娜在快本大本营的表现,与何炅老师的互动,那搞怪搞笑的镜头层出不穷。 荧屏上那个穿着红色亮片裙的谢娜站在央视中秋晚会舞台时,无数观众揉了揉眼睛——这真是我们认识的“太阳女神”吗?高马尾、改良旗袍,连笑容的弧度都经过精密计算,与她过去在《快乐大本营》里肆无忌惮的“哈哈哈”判若两人。 这场转型像一场精心策划的仪式。为了这一刻,她提前三个月开始准备,请来央视播音指导校正发音,每天五点起床练声,甚至背诵《诗经》来打磨文化底蕴。手机屏保上“稳住”二字时刻提醒着她收敛本性,在家反复练习“优雅撩裙摆”的动作。 然而观众们不买账了。社交媒体瞬间炸开锅,弹幕里飞过:“看到主持名单我连夜买站票逃离地球!”“CCTV主持人集体请假了?”有人翻出她过去的“黑历史”:跨年晚会把新年祝福说成生日歌,嘉宾介绍成“牛鬼蛇神”名场面。更有人直言不讳:“熟人装矜持像演谍战片。” 在这场争议的漩涡中,一个残酷的事实浮出水面:观众对谢娜早已贴上牢固的标签。“装疯卖傻”四个字如影随形,即使她努力展现专业一面,许多人仍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她的一举一动。 这场争议远不止于谢娜本人。央视首次采用5人主持团,大胆启用谢娜、侯佩岑等非央视系主持人,这本就是一场冒险的实验。当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遭遇讲究意境的传统晚会,就像让脱口秀演员去唱京剧,必然引发强烈反弹。 耐人寻味的是代际审美的分裂。年轻人聚集的B站评论区清一色写着“尬”“不像她了”“失去了灵魂”。而在抖音上,众多中年妈妈转发视频,配文“这才是主持人该有的样子”“终于不疯疯癫癫了”。这种割裂让人想起父辈对周星驰电影的不同态度——有人看到吵闹,有人看到灵魂。 回顾谢娜的职业生涯,《快乐大本营》停播后,她的改变早已悄然开始。在《浪姐》舞台上,她以选手身份亮相,凭借对舞台的掌控力闯入前五。她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磨练了演技,有人惊讶地发现:“原来她也能这么安静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不说都让人想哭。” 谢娜的挣扎恰是每个艺人转型的镜像。44岁的她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一边是市场给的“搞笑女”定位,一边是内心对专业认可的渴望。就像她自己在微博坦言,不是不想笑,只是累了,想让大家看到她不只是个搞笑的人。 这场关于谢娜的争论,表面是主持风格的争议,深层却是对文化包容度的考验。我们是否允许一个主持人同时拥有多面性?能否接受一个曾经“不完美”的艺人通过努力实现蜕变? 当谢娜用川味RAP串联起火锅、茶馆等巴蜀元素,当她在央视舞台零失误完成56个台本切点,那些仍然质疑她“没文化”的人或许该想想——一个能在家乡舞台上向全球展示中国文化的主持人,她的价值是否被我们固有的偏见所低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