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没来…马英九没来…几乎都没来…他来了,每一次都没落下,他就是苑举正! 9.3,台湾光复,他顶着压力也要来。 有人好奇,为啥别人都怕这怕那不来,苑举正每回都不落?之前有记者在纪念活动间隙追上他,问了这个问题。 他没急着回答,先把手里的老照片展开 —— 照片上是个穿着旧军装的年轻人,眉眼跟他有几分像,那是他父亲。 苑举正说,他父亲当年亲身经历过抗战,1945 年台湾光复那天,还在台北街头跟着大伙儿一起欢呼。 父亲这辈子最常说的就是 “咱是中国人,根不能忘”,后来父亲走了,没来得及多参加几次这样的纪念活动。 “现在我来,既是替父亲完成心愿,也是我自己该做的 —— 因为我本来就是中国人啊。” 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特别实在,没有半点虚的。 说真的,苑举正这份坚持,在当下的环境里太不容易了。 大家都知道,台湾岛内有些声音不希望同胞来大陆参加这类活动,甚至会给来的人扣帽子。 苑举正不是普通人,他是台湾大学的教授,平时在岛内有不少学生和听众,他敢顶着这些压力,每回都来,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心里那份对历史的认可,对自己身份的清清楚楚。 就像这次台湾光复 80 周年,多少台湾老辈人还记得 1945 年 10 月 25 日那天的场景? 台北街头满是举着国旗的人,大家喊着 “我们回家了”,还有人提着自家做的点心分给街坊,那种团圆的热闹劲儿,至今还刻在老人们的记忆里。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历史,不是谁能随便抹掉的,苑举正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把这些历史揣在怀里,也让更多人能看见、能记住。 可能有人觉得,一个人来参加活动不算啥,但苑举正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他在台湾的学术界、舆论场里都有不少影响力,每次从大陆回去,他都会跟身边的人讲自己的经历。 讲 93 大阅兵时看到的先进装备,说那是国家保护人民的底气;讲台湾光复纪念活动上遇到的老同乡,说大家聊起过去时眼里的光。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比啥都管用。 现在台湾有些年轻人,因为接触到的信息不全面,对历史不太清楚,甚至被一些错误的说法误导,觉得 “台湾跟大陆没关系”。 苑举正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真实的历史、把自己的身份认同一点点传递出去,就像在两岸之间搭了一座小石桥,让两边的人能多一点理解,少一点隔阂。 所以为啥大家都愿意给苑举正点赞?不是因为他多特别,而是因为他敢坚守自己认为对的事。 别人怕压力、怕闲话,所以不来;他不怕,因为他认的是 “我是中国人” 这个理,认的是历史的真相。 该来的时候,他就来,不躲不藏,不扭扭捏捏。 2025 年这两个重要的日子 ——93 大阅兵、台湾光复 80 周年纪念,他都来了,没落下一次。 这份坚持,是对父亲的承诺,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中国身份的笃定。 其实不管是台湾同胞还是大陆同胞,咱们本来就是一家人,那些刻在骨子里的根、记在心里的历史,从来都断不了。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像苑举正这样的人,敢站出来,认历史、明身份,不被杂音干扰,不被压力吓退。 毕竟两岸同胞要走的路还长,多一点这样的坚守,多一点这样的真诚,咱们才能走得更亲、更近,才能真正回到一家人的热闹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