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7万办婚宴,每桌8888元,结果后厨全是预制菜包装?” 上海博主的遭遇刚曝光就冲上热搜,你能接受婚宴上全是预制菜吗 话题瞬间炸锅。有人骂“暴殄心意”,有人说“大型宴会本就如此”,两种声音吵得不可开交,其实核心从来不是“预制菜能不能吃”,而是“钱花得值不值、吃得明不明”。 骂声里的核心槽点:不是预制菜,是“欺骗式溢价” 网友的愤怒,几乎都指向“被套路”的憋屈——就像那位上海博主,酒店明明承诺“100%无预制菜”,后厨却堆着德国咸猪手、八宝饭的预制包装,菜单上的“新鲜大明虾”实际是冷冻熟虾,甚至白切鸡带血水、贝壳是空壳。这哪里是吃婚宴,分明是花钱买了“加热服务”。 更扎心的是行业潜规则:有业内人士直言,婚宴本就是预制菜重灾区,红烧肘子、狮子头这类硬菜八成以上是预制的,“几十桌同时开席,后厨根本忙不过来”。但问题在于,酒店收着“现做菜品”的高价,却用预制菜充数,合同里只写菜名不提制作方式,把消费者的知情权抛在脑后 。就像网友吐槽的:“我能接受家里吃预制菜,但不能接受婚礼上花十倍价钱吃预制菜,这是对仪式感的亵渎。” 少数理解派:只要透明,预制菜未必是“差评项” 并非所有人都一票否决。支持的声音集中在“现实可行性”和“品质保障”上: - 大型宴会的刚需:动辄三四十桌的婚宴,若全靠现场现炒,厨师根本无法按时出菜,预制菜能保证上菜速度和口味统一,这是行业公开的“无奈”。 - 预制菜≠劣质菜:如今不少预制菜采用锁鲜技术,口感和营养能打,家里日常也会囤着吃。有网友分享:“参加过标注‘部分预制’的婚宴,价格实惠,菜品加热得宜,反而比某些酒店现做的还好吃。” - 重点在“坦诚”:一位刚办婚礼的新人说:“提前问过酒店,他们明确说肘子、八宝饭是预制的,主菜现做,价格也比全现做的便宜20%,我们和宾客都觉得很合理。” 争议本质:婚宴的核心是“诚意”,不是“形式” 吵到最后会发现,大家纠结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是否被尊重”: - 反感的是“暗箱操作”:收现做菜的钱,给预制菜的货,出了问题还发律师函施压,这种“遮遮掩掩”比菜品本身更败好感; - 接受的是“透明对等”:提前告知预制菜比例,按实际品质定价,让新人有选择的权利——是选全现做的高价套餐,还是选“预制+现做”的高性价比套餐。 就像餐饮专家说的:“预制菜是行业趋势,但不能成为宰客的幌子。” 上海涉事酒店因隐瞒使用预制菜,不仅预订量暴跌,已订客户还纷纷退单,这就是市场的答案:消费者愿意为品质和诚意买单,但绝不接受被欺骗。 最后想问: 如果婚宴明确标注“全预制”并降价30%,或“部分预制”且标明具体菜品,你会接受吗?还是宁愿多花钱选全现做的?评论区聊聊你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