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喜欢权力的领导,一般不会重用能力强的人,也不会重

红楼背疏影 2025-10-25 19:14:55

王立群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喜欢权力的领导,一般不会重用能力强的人,也不会重用老实能干的人。因为,能力太强是威胁,老实能干是棋子,重用这两种人,相当于自毁长城。权力的本质就是,排除异己。" 王教授的观点在历史长河中能找到无数佐证。汉高祖刘邦称帝后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明太祖朱元璋设"胡惟庸案"清洗宰相集团,都是"能力太强是威胁"的经典案例。这种权力逻辑跨越千年依然有效。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代案例。某经济大省曾有位海归博士厅长,因推动数字化改革触动利益格局,虽政绩突出却被调任闲职。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王教授看来正是权力自保的本能反应。 从管理学角度看,这种权力现象符合"彼得原理"的变种:领导者不是晋升到不能胜任的岗位,而是晋升到开始担忧被取代的层级。美国FBI行为分析科的研究显示,58%的中层管理者会下意识压制潜力突出的下属。 更隐蔽的是"棋子理论"。某央企内部流出的晋升评估表显示,"忠诚度"指标权重达40%,而"创新能力"仅占15%。这种价值取向,使"老实能干"成为晋升密码,但也注定其工具人属性。 军队作为特殊组织,权力运行更具典型性。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2024年的人事评估报告指出,高级将领选拔中"团队协作"评分权重是"个人战绩"的两倍。这种标准虽保障稳定,却可能压制军事奇才。 解放军近年推行的"指挥军官复合型培养"计划,刻意打破兵种壁垒,让陆军将领熟悉海军业务。这种设计既培养全局视野,也防止某个领域形成"权威型"将领,体现着精妙的权力平衡艺术。 硅谷科技公司的权力生态提供反向案例。苹果公司CEO库克重用设计天才艾维,特斯拉马斯克提拔年轻工程师负责星际飞船项目。这种"能力导向"文化与王教授的观察形成有趣对比。 但即便在硅谷,权力规则仍在起作用。优步前CEO卡兰尼克被投资人联合罢免,表面是因企业文化问题,实质是因其权力过于集中威胁到董事会。这印证了"能力太强是威胁"的普遍性。 特朗普执政时期,白宫幕僚长平均任期仅8个月,创历史纪录。这种高频更换,反映的是对身边人能力的忌惮。普京在俄乌战争期间频繁更换前线指挥官,亦是担心将领功高震主。 更典型的英国政坛。特拉斯首相45天短命内阁,部分原因就是其激进改革触动保守党内部权力平衡。这种"异己排除"游戏,在国际政治中每天都在上演。 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文化,无形中强化着这种权力规则。儒家强调"君子不器",就是反对过度专业化,防止形成技术权威。这种文化基因,使"通才"往往比"专才"更受青睐。 但现代化治理需要专业能力。发改委某司长私下坦言:"现在很多政策论证会,领导更关心谁提的建议,而不是建议本身是否专业。"这种权力导向,可能影响决策质量。 "90后"干部开始展现不同特质,某直辖市最年轻的副局长表示:"我们更习惯用数据说话,而不是看领导脸色。"这种代际差异,可能逐渐改变权力运行逻辑。 但体制惯性依然强大,组织部门的调研显示,年轻干部在晋升关键期,仍会刻意淡化个性,选择"安全"的履职方式。这说明权力规则的改变需要时间。 深圳前海推行的"揭榜挂帅"制度,让专业人才不问出处承担重点项目。这种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正在打破"排除异己"的魔咒。已有3位80后专家通过此途径直接出任部门负责人。 更深刻的是浙江"数字组工"系统,通过算法匹配岗位需求与干部能力,减少人为干预。这种技术赋能,可能重构权力运行逻辑。 新冠疫情暴露出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当钟南山院士成为全民信赖的权威时,说明在重大危机面前,能力导向终将战胜权力游戏。这种危机驱动型转变,可能逐步渗透到日常治理中。 国防领域的案例更明显,航母舰长选拔必须通过118项专业考核,任何权力干预都难改专业标准。这种特殊领域的成功实践,可为其他领域提供借鉴。 随着治理现代化推进,"显规则"终将战胜"潜规则"。人社部2025年推行的"专业能力认证体系",将建立客观评价标准。这种制度创新,可能打破权力任性的空间。 但也要警惕新形式的权力游戏,当技术权威形成新垄断时,如何防止"算法专制"将是新课题。权力的本质不会改变,但表现形式会不断演变。 王教授的观点揭示的是权力运行的底层逻辑,但历史同样证明,真正伟大的领导者往往能突破这种局限。唐太宗重用魏征,罗斯福组建"智囊团",都是善用强者的典范。 制度的完善和领导者的胸怀,将决定一个组织能否超越权力本能的束缚。当我们批评权力游戏时,更应思考如何构建让强者脱颖而出的机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参考资料:2025-10-17 23:48·海峡新干线 王立群教授再次语出惊人!

0 阅读:2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