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 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 “为啥老百姓买机票、办电话卡都得实名,电信诈骗的虚拟号却查不到实名?”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个疑问,但是这个疑问却始终没有明确的解释。 这话问到大家伙儿心坎里了!咱普通人办张电话卡,身份证、人脸识别一个都不能少,就连买张机票都得亮身份。可那些天天骚扰人的诈骗电话,一查全是虚拟号,根本找不到背后是谁,这也太双标了。 其实虚拟号本身不是坏东西,最早是为了保护隐私用的。外卖小哥联系顾客、网约车司机接乘客,用的都是虚拟号,既能沟通又不露真实号码,这本来是好事。坏就坏在这技术被骗子盯上了,成了他们的“隐身衣”。 这些诈骗用的虚拟号猫腻可多了。有的不用正经实名,在线上随便填点信息就能拿到,甚至有“匿名注册”的路子。有的是骗子从乡下忽悠老人开卡,或者高价收来实名卡,再架设备生成虚拟号作案。更气人的是,它们还能伪装,改成国内号码甚至官方电话,让人根本防不住。 关键是这东西成本低还好甩锅,封了一张马上能换另一张,定位还模糊,警察查起来难度特别大。2025年上半年破获的电诈案里,超过65%的诈骗电话都来自虚拟号或境外号,这数字看着就揪心。身边不少人都栽过跟头,有被冒充电社保中心骗走几万的,还有被AI合成视频忽悠走几十万的,追根溯源全是虚拟号在捣鬼。 不是说没人管,国家早有“帮信罪”盯着,运营商也会关停异常号码,还专门成立了反诈专班给警方提供线索。可架不住黑色产业链太狡猾,从技术到号码资源再到资金转移,分工明确得很。加上有些第三方运营商监管松,法律法规跟技术发展没完全跟上,就给骗子留了空子。 咱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多留心,陌生虚拟号来电别轻易信。但更盼着监管能再严点,让虚拟号的实名落到实处,别再让骗子拿着“隐身工具”横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