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根本不是吴石将军的牺牲。而是几十年后,一个叛徒从资料里推断出的一个结论——在对岸,可能还有两个比吴石级别更高、我们至今都不知道是谁的“自己人”。 而且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 咱先聊聊吴石将军被捕那阵儿的事。当时他跟副官聂曦一起落了网,对岸那边为了逼他们开口,啥法子都用上了。 可俩人硬得跟钢板似的,从头到尾一个字没吐。最后俩人都被杀害了,死的时候都没皱一下眉,妥妥的硬骨头。 这事儿过了几十年,有个叫蔡孝乾的叛徒在监狱里瞎折腾。 他不是被关着没事干嘛,就被狱方安排整理以前的旧档案。 有一天,他翻到一份封皮上标着 “绝密” 的人事调动记录,手里的动作突然就停了,眼睛直勾勾盯着纸页。 那份记录记的是 1948 年的一次军事部署调整。 你可别小瞧这调整,那会儿正是国共双方打得最胶着的时候,哪支部队往哪个战场调、谁来当指挥官、补给线怎么安排,全是压箱底的机密。 当时能接触到这份机密的,满打满算就那么几个核心人物,连中层军官都摸不着边儿,更别说外人了。 可蔡孝乾心里门儿清啊,他当年在咱们党内也管过不少情报工作,知道当年解放军就是提前摸透了这次部署的动向,才在战场上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把对岸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他盯着档案上的名字和部署细节,突然就反应过来 —— 不对啊,吴石虽然能接触到不少军方机密,但这次部署是顶层直接敲定的,吴石那会儿的职位,未必能摸到最核心的信息。 这说明,除了吴石,肯定还有人在往咱们这边递消息,而且这个人的级别,比吴石还高。 你想想,吴石当时的职务是 “国防部” 参谋次长,这已经是对岸军政体系里的高层了,平时能跟他平起平坐的人都没几个。 能比他级别还高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要么是 “国防部” 的部长级人物,要么是直接跟着当时对岸最高头目出谋划策的核心幕僚,甚至可能是某个手握兵权的战区司令。 这些人在现在的历史书上都有名字,咱平时看历史资料的时候经常能见到,说 “非常熟悉” 一点不夸张,可谁能想到,这里面可能藏着咱们的人? 最让人心里发堵的是,这两个人至今没留下半点身份线索。 既没有档案记录他们跟咱们的地下组织有过联系,也没有当年的知情人站出来说过哪怕一句相关的话。 他们可能在解放后还留在对岸,一直隐姓埋名,直到去世都没暴露真实身份。 也可能在潜伏过程中被发现,悄无声息地牺牲了,连个墓碑都没有,更别说留下名字了。 我有时候会琢磨,这种 “未知” 比知道牺牲更让人难受。 吴石将军虽然走得早,但咱们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的事迹,每年都会有人纪念他,他是明面上的英雄。 可这两个可能存在的人呢?如果他们真的存在,可能到现在还是 “无名英雄”,连他们的家人都未必知道他们当年做过什么。 他们拿着自己的命当赌注,把最关键的情报递出来,帮咱们赢了战役,可到最后,连个被记住的机会都没有,这种默默付出的孤独,比牺牲本身更让人心疼。 蔡孝乾这小子虽然是叛徒,但他当年在党内的位置不低,他比谁都清楚哪些信息是 “碰不得的硬通货”,哪些人有资格接触到顶层机密。 他能从一份旧档案里看出不对劲,说明他的推断不是瞎猜。 或许再过几十年,等更多档案解密,咱们能知道他们是谁;或许,他们会永远藏在历史的影子里,成为一个没人能解开的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