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金庸被浙大聘为博士生导师,可没一个学生选他当,第二年,金庸仍没招到学生,第三年,金庸还是尴尬的光杆博导,2003年他好不容易招到3名博士,但这三名博士却为金庸带来了更大的尴尬!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浙江大学的校园里发生了一件有些尴尬的事——金庸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这本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荣誉,金庸作为武侠文学的巨匠,才华横溢,人人都知道,可谁知招生季来临时,浙大的校园里几乎看不到他的办公室前排长队的身影。 门口连个学生影子都没有,那一刻金庸心里一定有些发毛,毕竟他一生写了那么多传世之作,却没能吸引来一个博士生。 也许很多人都想不到,金庸这么大名鼎鼎,却是学术圈的新手,作为一个在武侠小说中游刃有余的大师,他的学术背景有些薄弱,尤其是缺乏正规的历史学训练,这让很多学生都心生疑虑。 博士阶段需要的是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发表论文,学术上的突破,而不是写小说的天马行空。 尽管金庸的人气如日中天,学生们却不愿意将自己的未来交给一位小说家。 这一现象持续到了第二年,金庸依然没有招到一个学生,虽然他用心备课,准备课程,但面对冷清的招生季,他的办公室仍旧寂静无声。 或许金庸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名声与学术能力的差距有些大,在这个需要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领域里,金庸未必能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学术支持,尤其是当时的学术圈,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学术才能。 到了第三年,金庸终于迎来了转机,他招到了三个博士生,虽然这三个学生的背景和资历各不相同,但总算是让金庸松了一口气。 然而招到学生后,他才意识到,这三个学生的出现并没有带来他预想中的荣光,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其中一个学生是卢敦基,他当时已经是教授,还兼任着社科院的研究所所长。 卢敦基并不是因为学术兴趣去选择金庸,而是出于对金庸文学作品的崇拜,希望能近距离感受这位武侠大师的风采。 金庸指导卢敦基,倒像是他在向卢敦基请教,似乎两人之间的学术交流更多的是偶像与粉丝的互动,而非严谨的师生关系。 这让金庸感到有些无奈,毕竟他不习惯这种角色的转换,虽然他是个大名鼎鼎的作家,但毕竟没有丰富的博士生导师经验。 另一个学生王剑性格爽朗,对金庸的崇拜简直无与伦比,她入学时一脸崇敬,似乎觉得跟金庸这样的大师一起学习是无上的荣耀,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在不到一年后,金庸突然辞去了博导职务,王剑不得不更换导师。 更戏剧性的是,王剑告诉别人,她在求职时收到了金庸亲手写的推荐信,这位未曾谋面的导师,居然写了推荐信! 虽然这看似是一次有趣的偶然,但也显示了金庸博导生涯的荒诞性,王剑虽然在学术上几乎没有得到太多帮助,却通过这封推荐信得到了某种象征性的肯定。 至于朱晓征,这位来自北大清华的学霸,才是金庸最头疼的学生,她一开始选择的课题是“曾子研究”,金庸似乎能够理解并给予指导。 然而没过多久,朱晓征突然决定改研究方向,转向了五行阴阳之类金庸并不熟悉的内容。 金庸诚实地表示自己不懂这些,建议她去听其他教授的课,可朱晓征不满意金庸不上课的教学方式,批评金庸仅仅通过参加论坛来进行指导,这让金庸非常尴尬。 朱晓征的反叛成为了金庸博导生涯的一个标志,她的要求和金庸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矛盾的爆发让金庸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在学术圈中担任博导。 他的写作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学术研究上,他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积累。 学术研究需要的是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知识体系,而金庸的文学创作更注重的是艺术性和情感的表达,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2004年,金庸决定辞去博导职务,这似乎是他的一次清醒选择,也是一种回归自我的方式,他意识到,自己擅长的并不是学术上的严谨,而是用文字构建一个个梦幻般的江湖。 不过金庸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学术的追求,2005年,已经年近八十的他,选择前往剑桥大学读书,攻读历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虽然人们对于他是否能够在学术领域取得什么突破存在质疑,但金庸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他在晚年继续学习的精神,依然令人钦佩。 他在剑桥的求学经历,成为了他晚年人生中的一段传奇。 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极高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也能一帆风顺,金庸的学术尝试或许失败了,但他永远不会被忘记,他的名字永远和武侠小说联系在一起。 对此,大家觉得名人跨界去学术圈,真的合适吗?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