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到底是忠汉,还是忠曹? 荀彧到底站谁这边,这题看着像那句水里救人那个事,

点卯 2025-10-24 17:04:42

荀彧,到底是忠汉,还是忠曹? 荀彧到底站谁这边,这题看着像那句水里救人那个事,非要只留一个选项,非要逼着表态,活在乱世,人到高位,眼里不止一条路,手里不止一把尺,荀彧是啥人,汉末最会用脑子的那档,见过风浪,摸得着权力的温度,谁有兵,谁有粮,谁有手段,他心里有账。 他又不全是只看利益的那路,纯算计的那种,往往进退更灵活,他却走得早,走得硬,时间卡在曹操要往前迈那一步上,像是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最难的点位上。 说他忠汉,书气重,官职是尚书令,进出宫里,禁中讲学,刘协时常唤他,夜里议事,诗文也搭着聊,君臣之间有来有往,见面不是礼节那种冷场,情分在那摆着,荀彧也不是看不见天子那点体面。 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这一出,做了十来年,荀彧没拎着印信起身走,不上书反对,不公开盘,机会不缺,话也不是不会说,他清楚说了也不容易成,真要心里只装着汉室那块牌子,学管宁那路,把身体撤出局,东山读书,颍川田地里清茶淡饭,更干净,他没走,这一条很亮,眼前的大汉,救火的水不够。 说他忠曹,也不贴合,他在“进爵称公”上不顺着进,面上拦了一手,后来病重,也有人传他自尽,那心态更像不愿意再往下配合,他怕啥,怕一路往后称王称帝,自己站在队列里,署名在名单上,留成一条轨迹,他不愿意,节点一到,人就没了,曹操对后事的礼数也很平常,谥号不高,祭文也少见,对着一个全心跟主公的老臣,这样的安排不太像那种内部最高的待遇。 同在曹营的荀攸、钟繇、陈群,那会儿都在劝进,气氛已起,荀彧反着说,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他明知这个阵线的方向,他偏在边上按住,自己把自己放到墙角。 还有人说他忠的是家,颍川士族那盘根,维持地位,守住门楣,听上去是个稳妥的算法,真要按这个逻辑,他更该推着曹操往前走,新朝门口,先站进去,荀家能占个好位置,荀彧却没推,紧接着荀攸就成了主劝的那一位,家里人各有策略,荀彧这条线不太像只为家。 这事不该只问忠谁,局面在变,人也在变,官渡前后那几年,皇帝在许都,曹操拿军权,文官队列整齐,士族也能在制度里说话,几股线打在一起,荀彧活得顺,辅的是有兵的曹操,领的是汉家的官,嘴里讲的是儒家的理,身份不冲突,职责不打架。 北方安下来,缝隙露出来,刘协年龄也到,曹操往前迈的心思藏不住,荀彧站在中间,两边的面子都要护,队列里的利益也要稳,脚下没地方挪,他想着两头都稳,现实给的空间却更窄,谁都不完全满意,他自己也不舒坦。 归到最后,荀彧是让局势逼住了,人到了这个位子,退也难,进也难,最初那种“借主公之手,行匡扶之事”的念头还在,天下百姓要安,自家门户要保,他信这条路能左右兼顾,走着走着发现,曹操不是他能引导的主,刘协也不是他能托起的天子,选项一格一格地被擦掉。 他想过退身,想过全身而退,实际位置太靠前,一句话一动作都有人看,一撤就有人解读,怕曹操登高还是另有心思,各种标签贴上来,他不愿给任何一边增减筹码。 他最后选的,是把自己从棋盘里拿掉,身体退出,不去写字,不去签名,进不进公,他不参与,往后怎么走,他不跟着站队,他既不背汉,也不开魏,留给后面的人去评,他把这出戏停在自己这儿,舞台还在转,他不再上场。

0 阅读:21
点卯

点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