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立伦宣布全体党干月底将总辞后,郑丽文主席第一时间宣布了两个副主席的人选,可能

地缘历史 2025-10-24 16:53:08

在朱立伦宣布全体党干月底将总辞后,郑丽文主席第一时间宣布了两个副主席的人选,可能有些出乎大家的意外:   在朱立伦宣布总辞的同一个下午,郑丽文就抛出了两颗重磅人事“震撼弹”。   一个是李乾龙,一个是季麟连,两个名字几乎没人料到会在这个时间点、以这个方式强势回归。   尤其是李乾龙的“回锅”,在部分党内人士看来,等同于向过去“江启臣路线”发出某种致意。   而季麟连的回归,则直接唤醒了老黄复兴的记忆。   很多人还沉浸在朱立伦“全体请辞”的戏剧性中,没来得及反应过来,郑丽文已经抢先打出第一张牌。   她没有犹豫,没有试探,直接选定两名有极强党内根基的人物站在自己身边。   这种果断,让人看见她不愿再走妥协路线的意志。她要的是清晰,要的是掌控,更要的是一场彻底翻篇。   李乾龙和季麟连的共同点很明显:深蓝、务实、亲陆。这是一种路线明示。   尤其是李乾龙,两度赴大陆、拜谒中山陵与炎帝陵,这些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动作。   他不是高调的统派,也不是激进的战狼,而是一个懂得如何在民意与意识形态之间找平衡的操盘手。   他的回归,不只是为郑丽文补位,更是为她撑腰。   季麟连的角色更为关键。他来自黄复兴,背后是十几万铁杆党员。   在郑丽文最需要组织动员、最需要深蓝认同的时候,季麟连的加盟是一个信号。   他的“驱逐台独”、“复兴中华”口号,不只是政治语言,更是向绿营喊话的战书。   郑丽文没有选择赵少康,也没有选张亚中,而是选了一个军人出身、行动派作风的老将,这表明她对“斗而不破”的底线拿捏得很稳。   从这个角度看,郑丽文这次的人事操作,远不只是“安插自己人”这么简单。   她在做的,是一次不动声色、但极具爆发力的整合。   把朱立伦时代的模糊路线彻底清除,把党内的“去中化”声音压到最低,同时还保留住基层、军系和本土派的基本盘。   这种操作手法,不能说是破格,但绝对是跳脱传统。   而朱立伦的“全体总辞”,也就更显尴尬。   他本想以此表现对郑丽文的礼让,顺带为自己留下“政治雅量”的名声,但结果却成了郑丽文接掌权力的助攻。   他口中的“为新主席扫清障碍”,到头来变成了郑丽文“清理旧势力”的最好机会。   尤其是他在卸任前还不忘提“建立主席四年任期惯例”,听起来像是为制度打基础,实则为自己的争议任期找台阶。   郑丽文显然不打算照着旧制度走。她要的不是一个维持现状的主席任期,而是一段可以彻底改造国民党的执政备战期。   她的目标是2026年,更是2028年。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她必须有绝对的控制力,必须让命令传得下去,必须让党内不再内耗。   这种背景下,李乾龙和季麟连的出现,就完全说得通了。   当然,争议也开始随之而来。最大的质疑,就是年龄结构。一个76岁,一个78岁,是否真能带动国民党“年轻化”?   这个问题在绿营那里,已经被无限放大。社交平台上,“回锅油”、“老蓝男”的标签贴得飞起。   民进党也已经开始准备攻击话术,准备将郑丽文的整合定性为“亲中卖台”、“复辟统派”,甚至直接说她“复刻郝龙斌路线”。   但这恰恰也是郑丽文要的效果。她不怕标签,她甚至欢迎标签。   因为她非常清楚,在民进党已经彻底掌控“抗中保台”话语权的当下,国民党如果再继续走模糊路线,就等于自废武功。   她要让选民知道,国民党在她手上,不再是那个“左右摇摆”的党。   而对党内统一路线的整合,郑丽文同样没有手软。柯志恩的问题,已经摆到台面上。   这个曾在防疫期间高举“亲美抗中”旗帜的学者,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声望,但在郑丽文的两岸路线下,已经显得格格不入。   无论是政策主张还是媒体发言,都与现行路线冲突频频。   郑丽文身边的人,已经开始讨论是否由杨永明、介文汲这样的“统派学者”接替智库执行长职务。   这个变动如果落实,等于是对“柯系”彻底边缘化。   这背后的逻辑再清楚不过。郑丽文不想要“声音多元”,她想要的是“指令一致”。   她知道,2026年的选战不容内耗,2028年的大选更容不得路线分裂。   所以,她宁愿一开始就把所有潜在的风险排除在外,不给任何人机会在中途“翻盘”。   但这场整合也绝非没有代价。一旦走得太急、太快,党内未必都能跟得上。   特别是地方派系和年轻党员,对深蓝路线的认同并不一致。   郑丽文未来要面对的,并不只是绿营的攻击,更是党内“隐形抵抗”。   如果她处理不好这些“软钉子”,李乾龙和季麟连的强势也可能变成她的压力源。

0 阅读:1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