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美国可以放心了 10月23日,中国商务部表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10月24日至27日率团奔赴马来西亚与美方举行经贸磋商。 (参考资料:2025-10-23 观察者网——商务部:中美将于10月24日至27日在马来西亚举行经贸磋商) 最近中美在马来西亚谈事儿,这可不是简单的商务会面,背后全是门道,不少人说这是中美关系要缓和的信号,我觉得这话没毛病,但得往深了琢磨——这背后藏着的地缘博弈、经济捆绑和全球影响,比表面看着复杂多了。 先说说为啥选在马来西亚,这地方选得太讲究了,简直是"左右逢源"的典型,马来西亚一边是美国"印太经济框架"的自己人,另一边又跟中国在"一带一路"上合作得火热。 你想啊,开会的吉隆坡离美军新加坡基地就300公里,美军军舰说不定都能瞅见会场;但同时,中国投资的皇京港深水码头也离得不远,等于两边的"底牌"都在这儿亮着一半,谁也别想摆架子。 更关键的是,马来西亚今年是东盟轮值主席国,它的态度直接影响整个东南亚的风向,中美在这儿谈,说白了就是想让东盟看到"我这边更靠谱",生怕东南亚彻底倒向对方。 就像印尼总统都放话要盯着会谈结果,这说明东盟国家也没闲着,都在琢磨怎么借这事儿为自己争取更多好处。 再说说双方为啥非得坐下来谈,因为谁也离不开谁,美国那边,洛马公司造F-35战机,必须用中国的稀土永磁体,要是谈崩了,战机产能直接砍40%,这对美军装备更新可不是小事。 中国这边也一样,C919客机要装美国霍尼韦尔的航电系统,没这东西,飞机想大规模商用都难,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让谁都不敢把话说死。 还有科技领域,美国对华芯片管制,自己企业已经少赚了240亿美元;中国国产28纳米芯片成本比进口高35%,两边都没占到便宜,就像两个人打架,打着打着发现都攥着对方的把柄,只能先停手喘口气。 当然,谈的时候肯定少不了吵架,最核心的就是WTO改革,美国想搞新的数字贸易规则,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太快;中国则坚持发展中国家该有的特殊待遇,不能让美国随便定规矩。 更根本的是货币问题,中国可能想让特别提款权更有用,慢慢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这可是美国的核心利益,肯定不会轻易松口。 不过也有能聊到一块儿的,比如气候问题,美国要实现2035年清洁能源目标,得靠中国的光伏组件;中国发展核电,也需要美国的技术。 这就像两个人虽然吵得凶,但在"省钱过日子"的事儿上能达成一致,说不定能成为缓和关系的突破口。 还有东盟国家的小心思,也特别有意思,像印尼、马来西亚这些国家,既不想选边站得罪人,又想从中美两边捞好处。 印尼总统之前就暗示,可能同时加入中国主导的RCEP和美国推的印太经济框架,这"骑墙策略"看着精明,其实也是小国的生存之道——毕竟谁都不想被大国绑在战车上。 但现实是,东盟跟中国的经济联系早就让他们离不开了。 今年上半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就有4800亿美元,是美国的2.3倍;东盟国家买的电动汽车里,68%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比起美国画的政治大饼,中国给的实实在在的市场,显然更有吸引力。 这次谈判最可能的结果,我觉得是先搞个"临时休战",比如美国不再给中国加新关税,中国恢复买美国的农产品,先把氛围搞缓和了,再谈更深的问题。 也有可能在技术上做些让步,比如美国允许阿斯麦给中国出口部分DUV光刻机,中国则放宽云计算市场准入,互相给点甜头。 但要是谈崩了,后果就严重了——全球可能分成两个经济板块,中国主导的东亚产业链和美国主导的北美产业链,到时候全球经济效率得降15%,物价还得一直涨,谁都没好处。 不过也得清醒点,就算经贸关系缓和了,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也不会消失。 现在跟2018年贸易战不一样,那时候还只谈贸易逆差,现在聊的都是科技标准、网络安全这些深层问题;跟1972年尼克松访华也不同,那时候美国实力比中国强太多,现在两边几乎势均力敌,谁都不会轻易让步。 但不管怎么说,中美愿意坐在谈判桌前,而不是靠对抗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进步,毕竟两个大国要是真闹起来,全球都得跟着遭殃。 这次吉隆坡会谈更像一次"摸底考",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也在寻找共存的方式,最终能达成多少协议不重要,重要的是证明了"好好说话"比"对着干"强。 至于未来,中美可能还会吵吵闹闹,但只要还愿意坐下来谈,就有避免冲突、找到共同发展路径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