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李政道,你为什么不回国养老?如果回国的话,生活比在美国好多了!但是李政道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我不想给祖国添麻烦 你可能不知道,李政道说这话的时候都快90岁了,那会儿是2010年前后,国内早就不是改革开放前的样子,给他安排个舒服的养老环境,那简直是手到擒来的事儿。但你得先搞明白,他可不是那种想靠“名人身份”蹭待遇的人——这位1957年就和杨振宁一起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佬,是华人里第一个站上诺奖物理领奖台的,这辈子见惯了大场面,最在意的从来不是“生活好不好”,而是自己还能不能“有用”。 回溯李政道的经历,1946年他赴美求学,本打算学成即归,却因客观原因未能如愿。但他从未与祖国断联,上世纪70年代末,国内改革开放,科研百废待兴,他立马频繁往返中美之间。他助力中科院建物理研究所,为年轻学生授课,还提议建立“博士后制度”,如今国内博士后体系的雏形,便是他当年推动的成果。 晚年时,有人劝他回国养老,说国内医疗条件好、熟人多,他却摇头拒绝。他私下坦言,自己年纪大了,回去就得让人照顾,还会占用医疗资源,这些资源留给更需要的年轻人不好吗?他不是不想回,而是怕成为祖国的负担。在他眼中,爱国不是回去享清福,而是不给国家添麻烦,只要能帮上忙,就绝不遗余力。 李政道在美国也未曾闲着,年近百岁,仍在斯坦福大学实验室整理科研笔记,只为国内学生万一能用得上。国内高校请他当名誉教授,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别给我发工资,也别搞特殊待遇,我就想和学生聊聊,解答点问题。这种不图名不图利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如今,有些人总以“回不回国”作为爱国的评判标准,这其实太过片面。李政道用一生证明,爱国并非看你身处何地,而是看你为祖国做了什么。他为国内培养了无数物理人才,推动了众多科研合作,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远比“回国养老”的噱头有分量得多。 爱国的形式多种多样,李政道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纯粹而深沉的家国情怀。那么,在你看来,爱国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