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被我猜中了 美国突然宣布 2025年11月1日起,美国开始对进口公交巴士加收百分之十的税,不碰卡车,只盯巴士,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的工厂造的车,也被算作进口,得交这笔钱,车是本地造的,工人是本地招的,可政策一出来,照样得掏钱。 这政策一落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哪儿是什么“产业保护”,分明是场精准打击的政治闹剧。核心的问题就摆这儿:美国政客嘴上喊着保护本土工人和产业,实际干的却是拿民生和规则当筹码,为选票算计的勾当,这点在比亚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先说说这政策有多“双标”。专门盯着巴士下手,对排放更高的重型卡车要么豁免要么轻拿轻放,说白了就是欺负人。美国本土巴士产业根本撑不起场面,那个被吹成“大巴界特斯拉”的普罗泰拉,十多年才造了一千来辆车,2023年还亏得破产了,巅峰时一年也就卖几十辆。可美国每年要四千多辆公交巴士,本土造不出来,只能靠进口和外资厂补缺口,比亚迪就是冲着补这个空当去的兰卡斯特建厂。 最荒诞的是给比亚迪贴“进口”标签这事儿。那家工厂千把个工人全是美国人,还拿过工会表彰,车从生产到组装全在美国本土完成,按说妥妥的“美国制造”。但就因为企业有中国背景,直接被政客无视事实归类成“进口”,这哪是按产品产地征税,分明是按企业国籍“开罚单”。美国商务部长都直言,这就是蓄意针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手段,连遮羞布都懒得好好缝。 美国自己的老百姓和城市先遭了殃。缅因州直接因为成本涨了,取消了20辆巴士订单;芝加哥、洛杉矶那些老掉牙的公交本想换新,现在全搁置了。更讽刺的是,加税的大多是电动巴士,反而对冒黑烟的柴油卡车网开一面,这和美国天天喊的“绿色出行”口号完全对着干。全美新能源汽车占比还不到2%,充电设施本来就少,这下电动巴士普及更难了,等于自己给环保事业泼冷水。 背后的门道其实特简单,全是选票闹的。政策卡在2026年大选前出,就是给汽车工会和本土小厂商递“投名状”。这些势力知道自己没竞争力,就靠游说政客搞保护,用“保住工作”的空头支票换工人选票。之前华盛顿特区买了普罗泰拉的电动巴士,单价82.5万美元,结果企业倒了,那些车只能以5000美元起拍都没人要,这就是他们要保护的“本土产业”——低效还亏损,根本扶不起来。 最惨的是被当棋子的美国工人。比亚迪工厂的员工刚拿完表彰,就可能因为成本上升丢饭碗。政客说“保护就业”,实际保护的是像普罗泰拉那样造不出合格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就算靠政策活下来,也创造不了稳定工作。这种“保护落后”的逻辑,最后坑的还是普通劳动者。 美国一直标榜自己讲“自由贸易”,结果转头就按国籍设门槛;喊着“环保优先”,却专拿电动巴士开刀。对比下中方,2025年5月还主动下调了部分美国商品关税,这种务实态度和美国的霸道形成鲜明对比。全球产业链本来就是市场选出来的,比亚迪去美国建厂就是合作的体现,非要用政治手段拆台,最后只会让成本涨上去、效率降下来。 说到底,这场闹剧暴露的是美国治理的毛病:政策先服务选票,再考虑民生;利益集团绑架规则,短期利益压过长期发展。所谓的“产业保护”,不过是牺牲大众利益的遮羞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新能源汽车关税 美国汽车关税 美关税政策 对华电动车关税 美国汽车禁令 美国电动车关税 豪华汽车起征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