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未婚,建立清华物理系,为我国培养出多位“两弹一星”元勋,却被告是“清华特务”,晚年拒绝杨振宁等学生的探望。 提起叶企孙,很多人脑海里会跳出两个画面,一个是晚景凄凉,弯着背孤独地拒绝自己一手教出的学生,另一个是桃李满园,门下出了79位院士,撑起了中国的“两弹一星”。 这两个画面其实不是“矛盾”,想看懂这位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就得换个角度,他是位“建造者”,想给当时的中国,造一个能批量炼出顶尖人才的“熔炉”。 他27岁就搞起了清华物理系,这就是他的得意之作,这个熔炉的规矩很简单:重质不重量,所以他把招生规模压到极低,十年下来毕业生一共才69个。 进来的每个人,都是他眼里的“璞玉”,必须经得起千锤百炼,至于怎么炼? 就是课程少而精,逼着学会自学,考试难到离谱,连李政道这种学神都拿不到高分,他最信奉一句话:“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所以学生泡在实验室的时间,绝不能比上理论课的时间少。 为了让这炉“火”烧得够旺,他用自己测定普朗克常数的世界级声望,请来了当时最牛的人,比如吴有训,甚至愿意自己的工资比下属低。 他能破格录用初中学历的华罗庚,也敢请来玻尔、狄拉克这种大神来讲课,这炉子炼出的,不光是知识,更是动手解决问题的真本事。 叶企孙的教育,从来不是躲在“象牙塔”里,时代的大浪打过来,他选择点燃自己,做一把薪火,陪着学生一起往前冲,他和爱徒熊大缜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 那个物理天才决定扔下书本上战场时,叶企孙一开始是反对的,觉得太可惜,可熊大缜一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彻底说服了他,从那一刻起他的角色就变了。 他不再只是老师,更是秘密战线上的同路人,他冒着天大的风险,在敌后帮熊大缜的兵工厂搞炸药原料、搞通讯设备。 这种师生间超越一切的信任和情谊,也成了日后捆住他的一条致命”锁链“,熊大缜在根据地被错杀,不仅是叶企孙心里永远的痛,更吊诡地成了,他后来被诬陷为“特务头子”的“铁证”。 荣耀和毁灭居然是同一件事,当那座“熔炉”被砸烂,薪火也快熄灭时,叶企孙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屏障”,用自我毁灭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守护。 昔日的学界泰斗,被关了一年多,出来时已经身心俱残,走路都打晃,但在审讯里他咬死一句话,“科学家只讲真话”,绝不为自保去诬陷任何人。 这是他用自己的苦,护住了整个学术圈的干净,更让人心碎的是他主动的隔绝,杨振宁、李政道这些享誉世界的学生想来看他,他都冷冰冰地拒绝。 他不是不念旧情,而是怕自己还没洗清的“嫌疑”,会给学生们的前途,带去一丝一毫的风险,叶企孙一辈子没结婚,没孩子,他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子女。 去世时身边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一堆书稿,他用自己破碎的晚年,化作一道坚实的“屏障”,护住了他一生锻造出的所有珍宝。 也正是这批人,撑起了后来中国的科技脊梁,他的“毁灭”最终成全了他“教育救国”的梦想,也为“老师”这两个字,写下了最悲壮的一笔。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杨振宁7岁就住
【11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