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10月22日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并且要下血本加大对汽车和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扶持。 咱们先说说这“下血本”的扶持到底有多实在。欧盟早就搭好了一套“双渠道补贴”的架子,一边是欧盟层面拿专项基金砸钱,另一边是让成员国自己也能搞国家援助,两头一起使劲给产业输血。 单看金额就够吓人的,2015年到2024年这十年,“新三样”产业单从欧盟各种基金里就拿了252亿欧元,成员国自己额外加的国家援助更是有403亿欧元之多。 这些钱不是随便撒的,全往汽车、电池这些命脉领域砸。就说“复苏和韧性基金”吧,它专门盯着可持续交通这块,到2024年4月已经砸了879亿欧元支持零排放车辆项目,西班牙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意大利的光伏电池厂,都是靠这笔钱扩大生产的。 更狠的是“创新基金”,从2021年到2030年要拿出至少400亿欧元赠款,而且这笔钱直接来自碳排放交易的收入,等于借着环保的名义反过来补贴产业升级,法国ERAMET公司的锂电池回收项目,一下子就拿了6755万欧元的全额补贴,自己一分钱成本都不用出。 电池产业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欧盟把它当成了扶持的重中之重。毕竟要是没有自己能掌控的电池产业链,新能源汽车转型就是白说。“地平线欧洲”基金在2014到2020年期间,给307个电池研发项目投了8.73亿欧元,而且很多项目都是全额资助,压根不设资金门槛。 法国、意大利、德国这些国家合作搞的全固态锂电池研发,从2020年到2023年好几次拿到近800万欧元的全额拨款,就是为了突破中国和日本企业的技术壁垒。 制造端也没落下,“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给14个成员国的459个电池项目发了3.19亿欧元,德国能源与环境化学中心的有机物电池项目、汉堡的集装箱电池车改造工程,都是靠这笔钱落地投产的。这种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回收的全链条补贴,就是想把欧洲打造成全球电池产业的新中心。 对汽车产业的扶持是全链条覆盖的,从实验室一直补贴到消费者手里。欧盟心里门清,汽车产业是欧洲工业的“脸面”,直接关系到几百万个就业岗位。 “复苏和韧性基金”“欧洲区域发展基金”这些钱,一部分砸给车企搞技术研发,比如研发新一代电动车平台、适配车规级芯片;另一部分用来建充电网络,“连接欧洲基金”在2021到2022年就给18个能源互联项目发了16.6亿欧元,这里面不少是跨国家的充电桩集群。 更贴心的是连消费者都补贴,很多成员国靠欧盟的资金推出购车补贴,买一辆新能源车能省好几千欧元,既拉动了销量,又帮车企摊薄了研发成本。这种“研发+制造+市场”的补贴闭环,本质上是帮欧洲车企在和中国、美国同行的竞争中抢回优势。 至于“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其实就是给这些拿了补贴的本土产业铺路。这可不是简单的“优先买欧洲货”,而是要在战略领域设下硬性门槛,保证公共资金能精准流到本土产业链里。 欧盟心里清楚,公共采购是块大蛋糕,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的订单能直接撑起一个产业的基本盘。 把“欧洲制造”纳入采购标准,等于给本土的电池企业、车企锁定了稳定订单,比如未来欧盟各国的公务车采购,大概率会向拿到补贴的本土车企倾斜;充电桩、储能项目的电池采购,也会优先考虑那些拿到欧盟基金扶持的工厂。 这招挺精明的,一边用补贴帮企业降低成本,一边用采购订单保住市场,两样一起用帮本土产业站稳脚跟。 这一整套组合拳的背后,其实是欧洲面对全球产业格局变化时的无奈,还有想抢占先机的野心。这几年中国“新三样”产业起来得太快,欧盟在2024年还特意对中国电动汽车收反补贴税,本质上就是怕本土产业被冲垮。 同时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也在抢产业资源,欧洲要是不砸钱、不出政策,高端制造企业就会被抢走。所以冯德莱恩这套政策,表面上是搞“欧洲制造”,实际上是借着贸易保护的壳子,干产业扶持的事——既要靠补贴把本土产业扶起来,又要靠采购标准把外来竞争者挡在门外。 不过这种做法也藏着隐患,欧盟内部成员国的产业实力差得不少,德国的汽车产业强、法国在电池研发上领先,但东欧国家几乎没什么产业链基础,硬推“欧洲制造”可能会引发内部矛盾。 而且这种大规模补贴已经被人指责是“双标”,自己砸钱补贴产业,却对其他国家搞反补贴调查,很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但对冯德莱恩和欧盟来说,现在已经顾不上这些了,保住汽车、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竞争力,比啥都重要。毕竟在全球产业博弈里,手里有能打的产业,说话才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