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真是中国领先吗?那为啥战场上被打下的,全是中国的无人机,而外国的就很少被打下? 不夸张的说,现在全球想买无人机,绕不开中国,不管是农业撒药、物流送货还是应急救援,用到的无人机十有八九来自中国。 这不是靠低价抢市场,而是从零件到整机,从软件到售后,形成了别人短时间内没法复制的完整链条,核心的飞行控制系统、无刷电机这些关键技术,专利大多握在咱们手里,别的国家想绕开这些专利自己搞,成本得翻好几倍。 就连一些西方国家的军用无人机企业,核心部件都得从中国买,五角大楼都公开说过,离开中国制造,他们的无人机项目得停摆,这种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优势,不是领先是什么? 再看所谓“中国无人机被打下来得多”的说法,这里面藏着好几个猫腻,首先是数量问题,中国无人机卖得多、用得多,自然出现在战场上的概率就大。 很多冲突地区用的都是从民间渠道就能买到的低成本无人机,改一改就派上战场,本身就没指望能飞多安全,这些机型价格便宜,能批量使用,就算被打下来也不心疼,本质上就是消耗品。 外国无人机看着被打下来的少,其实是统计方式和使用方式的问题,有个专门统计无人机损失的机构算过,从开始记录到现在,美国被击落或失事的无人机数量是最多的,比土耳其、英国这些国家加起来还多。 只不过很多外国高端无人机部署数量本来就少,大多执行一些风险低的任务,曝光率自然低,而且有些国家对无人机损失的数据藏着掖着,不公开不等于没损失,就拿俄乌战场来说,俄军的无人机也经常被打下来,只是没被刻意放大罢了。 战场上无人机损耗多,根本不是哪个国家的问题,而是现在战争环境变了,现在反无人机的技术越来越厉害,不用导弹,用干扰设备就能切断无人机的信号,让它失控坠落,还有专门的激光武器、自动化高炮,对付低空飞行的无人机一抓一个准。 无人机本身飞得慢、防护弱,又依赖信号和导航,在这种环境下想全身而退本来就难,更关键的是战术选择,现在很多地方用无人机搞“饱和攻击”,一次起飞一大批,哪怕大部分被打下来,只要有几架命中目标就算成功,在这种打法下,损耗率高是必然的,跟无人机是不是中国造没关系。 那些说“被打下来多就是技术差”的人,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那就是把“领先”和“不被击落”画了等号,领先可以是市场份额大,可以是产业链完整,可以是技术专利多,这些中国无人机都占着。 而战场损耗是战术、环境、成本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一归因于产品本身,就像没人会说,因为战场上步枪被缴获得多,就说明这款步枪技术落后,道理是一样的。 中国无人机的优势,恰恰体现在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战场消耗,因为产业链在自己手里,能快速生产、快速补充,成本还能控制住。 别的国家就算想这么用,要么产能跟不上,要么成本太高用不起,这种能批量供应、性价比高还耐用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领先。 现在的问题根本不是中国无人机行不行,而是怎么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应对越来越强的反制手段,但这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难题,不是中国独有的,不能因为有损耗就否定整体的领先地位,这就像不能因为吃饭会掉米粒,就说这饭不好吃一样。 真正的领先,不是靠吹出来的,也不是靠“零损失”证明的,而是靠产业链的硬实力、市场的认可度和实战中的适应性,中国无人机在这几点上,已经给出了足够有说服力的答案。 大家讨论一下,你觉得未来无人机该怎么提升战场生存能力?
2014年,“陕飞”发布了新一代中型运输机运30的样机,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运30
【7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