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如何撬动世界格局?孙玉良:科技成果与全球产业深度融合】
走在中国的大地上,科技的脉动几乎触手可及。三季度的工业数据再次说明,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跑在全部工业的前列,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同比上升11.7%,比去年同期加快了整整1.7个百分点。机器人在车间里穿梭,3D打印设备昼夜轰鸣,绿色材料源源不断,这不仅是数据的跃升,更像是一种切实可感的力量,带动中国经济从“量”向“质”的飞跃。
从“天宫”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行,到“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归来,再到“海斗一号”的万米深海试验,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堆积,像潮水般涌向各行各业。5G通信早已覆盖城市乡村,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每一次创新不仅是对技术的突破,更是对经济结构的重塑。国际观察者普遍认为,中国正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支点,将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十四五”时期,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投入商业运行,这些“第一”标志着中国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上频频刷新世界纪录。联合国副秘书长盖·莱德说得直白:“中国科技创新的突破不仅是点的闪光,更是势的形成。”创新之势,如同滚滚长江,奔腾不息。每一次实验室的成功,每一次高新产业园的落成,都是中国向世界宣告:创新,不是口号,而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机器人谷、智能仓储、自动导引运输,这些名词不仅出现在数据报表里,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在深圳南山区,7.4万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集聚成产业高地,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世界各地的记者、学者、企业家在此探访,亲眼看见机器人产业链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协同。他们惊讶于技术进步的速度,也看到了中国模式背后的制度力量与市场活力。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智能仓储系统更是让外宾直呼“便利和高效并存”,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中国创新已经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不仅仅是高端科技和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对民生的渗透也在加速。智慧城市、智能公共服务、数智化社会治理,正在让百姓生活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孟加拉国的学者哈克指出,中国基层治理的数智化应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民热线接诉即办,展示了技术如何真正落地为民,科技创新不再只是高大上的实验室符号,而是深入民心、服务民生的日常现实。
与此同时,中国的创新不仅向内生长,也在全球开花结果。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国际科技合作协议达119个,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60余项,联合科研、国际载荷探测、外籍科学家参与中国深海与空间探索,彰显开放而自信的姿态。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纷纷从中国创新中受益:巴西电网智能化运维,南非铁路智能巡检,新加坡医疗AI应用,中国的科技成果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享受创新红利。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前十,这不仅是对中国创新实力的认可,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正在上升。俄罗斯学者巴巴耶夫强调,中国市场主导、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世界经济论坛的杜塞克指出,中国经济规模和消费市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意味着在亚洲乃至全球创新版图中,中国的作用不可忽视。
从科研实验室到产业园区,从公共服务到国际合作,中国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深度融合的格局。科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经济、社会、民生紧密相连;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制度、市场和国际合作的协同演进。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创新不仅能造就“高大上”的科技成果,更能塑造人民美好生活、驱动产业升级、引领全球共赢。
走在中国的街头巷尾,你会看到智能服务设备在默默运作,感受到数字经济的高效流动,也能触碰到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在全球科技版图重塑的浪潮中,中国的创新不仅为经济注入新动能,也在全球科技治理、合作交流和发展共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这股创新之势还将继续奔涌,为世界带来更多可能,也让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持续上升。
科技创新不仅是实验室的实验,更是社会生活的现实体现,是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动力。中国正以开放、共享、合作的姿态,将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生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创新的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证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正在塑造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向前的国家,也正在让全球发展迎来更多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