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山东潍坊,毛主席在视察期间特意留下了曾经的警卫员陈昌奉,交给他一项特殊的任务:寻找胡长保的遗体。胡长保是谁?为何毛主席会亲自下令寻找他的遗体? 1958年8月,济南军区的一次会面中,毛主席见到了分别12年的老警卫员陈昌奉,两人寒暄之后,主席突然提起一个名字——胡长保。这个让主席惦记了23年的人究竟是谁?一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寻找,背后藏着怎样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谊? 说起胡长保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在长征史上,他却是唯一一位为掩护毛主席而壮烈牺牲的警卫员。 胡长保1912年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1930年,18岁的他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就毅然报名参军。这小伙子训练起来特别能吃苦,射击、站岗、执勤样样拔尖,很快就从普通战士升到了排长。1934年长征前夕,组织上要给毛主席挑选最可靠的警卫班长,胡长保就是在这时候被选中的。 担任警卫班长后,胡长保那叫一个尽心尽责。长征途中条件艰苦,他不光要时刻警惕敌情,还得照顾主席的生活起居。1934年12月贵州那会儿,天寒地冻的,他专门走好几里路去找老乡换醪糟和辣椒,因为知道主席爱吃这口。行军时遇到冰滑的路面,他就搀扶着主席一步步往前走。战友们都说,胡班长对主席比对自己亲人还上心。 1935年6月初,中央红军刚刚完成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正向北挺进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合。部队来到四川荥经县三合乡茶合岗一带,这里相对开阔。当时毛主席率中央军委纵队正在行军,胡长保和几名警卫员护送主席在一片竹林里休息。 突然,三架敌机出现在天空。以往敌机都会先盘旋侦察,可这次却直接俯冲下来投弹。胡长保当即判断情况危急,在炸弹呼啸落下的瞬间,他毫不犹豫地扑向主席,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飞来的弹片。爆炸过后,胡长保腹部中弹,伤势极重。 卫生员赶来包扎,但伤势实在太重了。胡长保躺在主席怀里,断断续续说出了最后的话,提到最遗憾的是不能跟随主席到陕北看看根据地了,还托付主席如果可能的话,请转告远在江西吉安的父母。说完这些,他用尽最后力气喊出了那句”祝革命胜利”,就再也没有醒来,年仅23岁。 主席让警卫员拿来自己的夹被盖在胡长保身上,亲手为他添土掩埋。为了日后能找到墓地,战士们特意将遗体安葬在两座古墓之间。可因为战争环境紧张,没能立碑,也没留下更多标记。这一别,就是23年。 1958年8月,毛主席到济南军区视察,听说当年的警卫员陈昌奉也在山东工作,就专门把他叫来见面。陈昌奉当时已经是潍坊军分区的副司令员了。两人分别多年再见面,自然有说不完的话。聊着聊着,主席提起了胡长保,语气特别郑重地说,胡长保是个好同志,现在解放了,应该找到他的家人,也到坟上看看他。 陈昌奉接下这个任务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寻找。1964年他调到江西省军区工作,更是把这事儿放在了心上。他多次前往吉安各地走访,查县志、看烈士名册、挨家挨户打听,但那个年代很多档案在战争中都丢了,加上胡长保家里太穷,留下的线索实在太少。每次寻找无果,陈昌奉都特别难受。 四川荥经县那边也在想办法,民政部门派人去江西实地查找过好几次,还跟当地部门联系协作,可同样没找到。1986年,陈昌奉病重了,临终前还在嘱咐家人,一定要继续找胡长保的家人,这是主席交代的任务。说完这话,他带着遗憾走了。 陈昌奉走后,他的家人和战友没有放弃。1990年,荥经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组,下决心要找到胡长保的墓地。工作组成员背着干粮,拿着地图,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几个月下来,终于找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杨其寿。老人回忆说,1935年他才10岁,那天敌机轰炸后,他亲眼看见红军战士在茶合岗掩埋了一位牺牲的同志。 在老人带领下,工作组来到距县城50多公里的深山里,那地方杂树丛生,荆棘密布。大家劈开一条路,终于在两座古墓之间找到了墓地。1990年11月,荥经县民政局将胡长保的遗骸迁葬到小坪山烈士陵园。1995年8月,胡长保烈士纪念馆建成,纪念馆成了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虽然到现在也没能找到胡长保的家人,但这份跨越55年的寻找,本身就说明了很多东西。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用23岁的生命履行了保卫领袖的誓言。而主席对这位牺牲战士的惦念,一直持续了23年,直到临终前都没有忘记。这种战友情谊,比什么都珍贵。 从1935年到1990年,从江西吉安到四川荥经,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寻找,终于让英雄魂归故里。每年都有很多人去烈士陵园祭奠胡长保,这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年轻战士,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您觉得这样的革命情谊让人感动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