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达成一致,赢麻了。 10 月 15 号那天,中国海关总署和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刚签完议定书,这个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就正式开启了对华猪肉出口,首批 5000 吨冷鲜猪肉已经跟着中欧班列运到国内市场了。 目标是一年进口 10 万吨,不过这里得先掰扯清楚一个数据偏差 —— 之前有人说这 10 万吨占中国年消费量 5500 吨的 0.18%,这明显算错了。 查国家统计局 2024 年的数就知道,全国人平均一年要吃 30.5 公斤猪肉,14 亿人加起来,年消费量差不多 4270 万吨,这么算下来 10 万吨其实只占 0.23%。别看比例不起眼,这桩买卖里藏的门道可不少。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犯嘀咕:哈萨克斯坦不是 70% 以上都是穆斯林吗?怎么还能大规模卖猪肉? 这事儿得从历史和现在两方面慢慢说。早在上世纪苏联那会儿,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哈萨克斯坦可是实打实的养猪大户。 苏联为了提高粮食转化成肉的效率,特意大力推养猪业 —— 猪长得快、出肉多,特别符合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1968 年苏联科学家还专门培育了能扛住当地严寒的 “哈萨克杂交猪”,成年猪能长到 200 多公斤,6 个月就能出栏,瘦肉率快到六成。 到 1990 年巅峰时期,这里的生猪存栏量直接飙到 320 万头,说是养猪大国一点不夸张。 苏联解体后这行确实冷了一阵子,但哈萨克斯坦政府没让它彻底垮掉,每公斤猪肉给 1.6 元人民币的补贴,硬生生把存栏量拉回了近 100 万头,现在还是中亚最大的猪肉生产国。 更关键的是,这个国家有 130 多个民族,俄罗斯族占 14.6%,他们吃猪肉的习惯和哈萨克族的游牧饮食一直和平共存。 在首都阿斯塔纳的超市里,猪肉柜台和牛羊肉专柜就挨在一起,餐馆菜单上手抓肉和猪肉馅饼能同时出现。 宪法里写着 “政教分离”,伊斯兰教法在这儿不算数,这种世俗化底子,才让养猪业能一直存续下来。 咱们再站在中国的角度琢磨琢磨,进口哈萨克斯坦猪肉其实是供需刚好对上了。咱们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2024 年自己产了 5706 万吨,还进口了 107 万吨。 虽说自给率超过 97%,但总需要稳定的进口来补缺口。以前主要从西班牙、巴西这些远地方进货,路上要走好久,新鲜度难免打折扣。 哈萨克斯坦就不一样了,和中国新疆挨着,中欧班列 72 小时就能把冷鲜肉送到国内,这新鲜度优势太明显了。 而且哈萨克斯坦是无猪瘟国家,拿着 “非洲猪瘟非疫区” 这个 “通行证”,肉源安全有保障,这对咱们看重食品安全的市场来说,可是个大优势。 往深了说,这事儿还关系到供应链的多元化。这些年咱们进口肉类的饲料,好多都依赖美洲大豆,直接从哈萨克斯坦买猪肉,相当于间接减少了对跨太平洋供应链的依赖。 其实中哈在农业上早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之前已经签了 23 份农产品议定书,1718 家哈萨克斯坦企业拿到了对华出口资格,北哈州还有个中哈粮油示范园,这次猪肉出口就是合作的新一步。 这事儿对哈萨克斯坦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机会。他们国内人均一年吃猪肉还不到 5 公斤,一年能富余 40 多万吨,自己的市场根本消化不了。 中国市场正好给这些多余的产能找了出路,光这一项就能赚不少外汇。要知道,哈萨克斯坦农业用地有 2.2 亿公顷,但耕地只占 14.3%,养猪主要集中在北部草原区,全国 36% 的猪肉都从这儿产。 出口中国能带动当地养殖、加工、冷链一整条产业链,还能创造不少工作岗位。 其实从 2019 年开始,他们就盯着中国市场了,把养猪业列进国家发展计划,连冷库建设都照着中国标准来,筹备了 6 年才终于签下协议。 可能有人会担心:这进口猪肉的品质和标准能过关吗?压根不用操心。中哈签的议定书里,从养殖时用什么兽药,到加工的卫生标准,再到运输的温度控制,都写得明明白白。 哈萨克斯坦为了符合咱们的要求,还特意改了屠宰加工流程,就为了每一批都能过中国海关的检测。就像之前鉴别大豆原产地一样,咱们在肉类检验上有成熟的技术,品质肯定有保障。 说起来,这桩猪肉生意看着简单,骨子里却是中哈最实在的合作样儿。 哈萨克斯坦用自己的农业优势,对接上中国的市场需求,既赚了外汇又盘活了产业;咱们则多了个靠谱的肉源渠道,食品安全的防线更牢了。 更难得的是,这事儿打破了不少人对 “斯坦” 国家的老印象 —— 原来穆斯林多的国家也能把养猪业做起来,宗教信仰和多样的饮食习惯完全能和平共处。 这种靠互相补短板的合作,比说多少漂亮话都管用,也给国际农产品贸易立了个好榜样。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达成一致,赢麻了。 10月15号那天,中国海关总署和哈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0-22 17:56: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