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 10 月 19 日上午 11 点 33 分,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里,突然传来一阵震耳的轰鸣 —— 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尾部喷着橘红色的火焰,直直冲向了蓝天。 也就十几分钟的功夫,地面测控中心就传来了好消息:搭在火箭上的巴基斯坦遥感卫星 02 星、中科卫星 03 星和 04 星,全都顺顺利利进入了预定轨道,这次 “一箭三星” 的发射任务算是圆满成了。 这已经是力箭一号系列火箭第九次飞上天,加上这次送上去的 3 颗卫星,它累计已经把 73 颗卫星稳稳当当地送到了轨道上,总入轨质量超过 9 吨,在商业发射这行里,这份成绩单确实够亮眼。 能做到这么高频次、还这么高成功率的发射,首先得靠火箭本身的硬功夫。力箭一号是中科宇航研发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它身上那四级固体主发动机,全是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提供的。 经过九次飞行任务的打磨,现在这火箭的技术状态已经相当稳了。 更关键的是,它在省钱和灵活度上,正好踩中了商业航天的需求点 —— 靠着体系化的运营优化,现在它每公斤载荷的发射成本已经降到 1 万美元以内,客户下了订单,响应周期能控制在 6 个月; 就连地面测试到发射的周期都短,只需要 7 到 10 天。这种 “花钱少、响应快” 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这次发射的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可不是普通的发射场地。 它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门给商业航天开辟的 “特区”,用的是 “共建、共管、共用” 的模式,由航天企业和发射中心一起负责建设和管理。 这儿的优势特别明显,不管是大、中、小各种型号的火箭,都能满足发射需求 —— 像液氧煤油、液氧甲烷这类新型液体推进火箭,还有传统的固体燃料火箭,在这儿都能适配发射,完全能跟上现在商业航天高密度发射的节奏。 从 2024 年 11 月第一次在这儿发射火箭开始,才一年时间,已经在这儿完成了好多次发射任务,力箭一号、朱雀二号改进型这些商业火箭,都曾从这儿冲上太空。 再说说这次送上天的三颗卫星。巴基斯坦遥感卫星 02 星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牵头研制的,这也是中巴在航天领域合作的又一个新成果。 它主要用来做遥感观测,能给巴基斯坦在农业监测、灾害防控、资源勘探这些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另外两颗中科卫星 03 星和 04 星,虽然具体细节还没完全公开,但从它们的命名和商业卫星常见的定位来看,大概率也是干遥感数据获取、空间技术试验这类活儿的,以后会融入到我国空天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里。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发射还用上了特殊的技术设计:团队特意针对多星串联的布局,搞出了导向分离方案,通过增加阻力面积来减少长期留在太空的碎片; 还创新用了 “变目标轨道参数” 的方案,让两颗卫星精准进入不同的轨道,这么一来,火箭适配多任务的能力一下子就提上去了。 这次发射看着像是一次常规的商业任务,可背后藏着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门道。 力箭一号是国内唯一能实现外星搭载发射的民商火箭,已经连着完成了好几次国际订单的履约工作 —— 要知道,国际发射市场对可靠性、时效性的要求特别高,能稳稳接住这些订单,说明中国商业火箭的技术和服务,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现在全球商业航天的竞争挺激烈,美国的 SpaceX 在可回收火箭领域走在前面,欧洲也在加把劲布局,而力箭一号的表现,正好能看出中国商业航天正在快速崛起。 从整个行业的大背景来看,2025 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预计会突破 2.5 万亿元,现在从事这个领域的企业已经超过 500 家,从火箭研制到卫星应用的全产业链都在快速成长。 力箭一号能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例子,像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已经完成了 18 次发射,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在可回收技术上也有了突破。 这些商业火箭正在和 “国家队” 的长征系列形成互补,一起撑起中国的太空事业。 更重要的是,商业航天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正在把原本 “高冷” 的航天技术拉到实用层面。不管是和其他国家合作的遥感卫星,还是国内用的通信、气象卫星,最终都是为全球的生产生活服务的。 而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这样的平台,力箭一号这样的火箭,就像是连接 “星辰大海” 和现实需求的桥梁,让太空经济从之前的愿景,慢慢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亚洲运力最大长征五号时隔534天再次出征。10月18日上午,长征五号遥九运载火箭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