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封锁核心技术,法媒形象比喻:如同中企的兴奋剂 特朗普政府再次出招,挥舞起那面“技术封锁”的大旗,本以为能让中国企业偃旗息鼓,结果却像往火里扔了一桶油。 10月19日,贝森特在华盛顿公开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但可惜的是,封锁的每一次升级,换来的不是中国科技的停滞,而是一次次技术突围的惊艳亮相。 今年3月2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一口气把54家中国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拉入“实体清单”。 其中不乏中国超算、AI领域的中坚力量,包括多所985高校下属实验室。这种打击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封锁,转为系统性围堵。 而法媒《观点报》却在评论中给出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比喻:“美国的技术封锁,正像是一剂兴奋剂,令中国科技企业在高压下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 封锁愈严,创新愈烈。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2025年中国科技产业给出的真实答卷。昇腾AI芯片就是最强有力的回击。 9月18日,华为在深圳发布全新一代昇腾芯片路线图,提出“灵衢互联”架构,首次实现8192张AI卡集群化配置,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突破前所未有的量级。 这种架构不仅摆脱了对英伟达的依赖,还让美国芯片巨头第一次意识到:中国不是在追赶,而是在另辟蹊径。 而在芯片设计领域,复旦大学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打造出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 这枚小小的芯片,体积不足指甲盖,却承载着5900个晶体管,让整个产业链沸腾。 它不是一场秀,而是对美国技术打压最直接的回应:你封锁的,我们自己造;你断供的,我们自己补。 美国的“小院高墙”政策,不但没有挡住中国的脚步,反而暴露出其自身的焦虑和破绽。 英伟达的财务总监科莱特·克雷斯在10月初接受采访时道出实情:若AI芯片出口中国长期被限制,美国企业将“永远失去全球最大市场”。 而半导体工业协会则指出,过度的出口限制可能“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连美国自己都看得明白,为何白宫还执迷不悟?法媒评论指出,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在21世纪的回光返照”。 更为讽刺的是,中国的反制并非对等打击,而是精准“点穴”。10月发布的61号、62号稀土管制公告,直接将出口许可门槛设定在0.1%的中国稀土含量。 这意味着,哪怕是一颗含中国稀土微量元素的螺丝钉,都必须申报。 这种“溯源式”监管直击美国军工命门,F-35战机平均每架需用417公斤稀土,哥伦比亚级核潜艇更是高达4吨,而美国本土几乎没有任何稀土精炼能力。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科技制度的全面进化。深圳市在五年内设立50亿元半导体专项基金,对芯片企业实施“十年免税”政策; 浙江、江苏等地同步推出“芯片孵化园”;教育部与工信部联合布局AI人才专项计划。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结合,形成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创新生态。 是的,美国封锁确实起效了,它把中国的创新引擎从“增压”模式切换成了“燃爆”模式。 2025年10月的深圳湾芯展上,新凯来公司发布90GHz带宽超高速示波器,性能超过美国同类产品500%。 华为开源CANN编译器,阿里巴巴倚天710服务器芯片打入政企市场,百度昆仑芯P800中标中国移动十亿订单,每一个节点都在撕裂美国技术封锁的铁幕。 所以,当特朗普高喊“封锁中国是为了保护美国”的时候,法媒只剩下冷笑。因为他们看见的,是一场以“压制”为名义发动的科技加速游戏。 而中国,正是那个被“逼着”跑完全程的人。法媒直言:“美国正在用自己的封锁,帮中国完成一次浴火重生式的技术重构。” 更深层的变化还在酝酿。中国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在打造一个不依赖美国的全球技术生态。 从RISC-V开源架构,到国产EDA工具链,从SiC碳化硅晶圆,到激光光刻工艺,每一个突破都在卸下对美国科技体系的依赖。 这不是“去美化”,而是构建第二条技术世界的主干道。 美国的封锁,不是中国的天花板,而是中国的起跑线。法媒的“兴奋剂”比喻并非夸张,而是现实的写照。 特朗普或许能封锁一些芯片,但他封不住一个国家在危机中爆发出的创造力。 正如一位法国评论员所说:“如果美国还执意封锁,那么未来我们将在技术地图上看到两个世界:一个由封锁构成的孤岛,另一个由创新连接的大陆。” 这场科技博弈还远未结束,但局势已经明显倾斜。封锁不再是压制,而是激化中国创新的催化剂。中国,正从封锁中提炼出自己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