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19 日,特朗普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美方 “并不希望摧毁中国”,同时提及他在第一个任期内对中国征收了 “数千亿美元” 的关税。此次表态中,他还提到希望不久后与中方举行会谈,明确两国贸易发展路线,并承认此前威胁加征的 100% 关税 “不可持续”,希望达成 “公平协议”。 这一表述被外界视为在中方实施系列反制措施后的态度调整。此前美方曾多次升级对华关税,2025 年 4 月以来,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最高已达 145%,而中方通过关税反制、出口管制、调整贸易伙伴等方式作出回应,如限制稀土出口、与巴西等国加强大豆贸易合作等。 中方此前已多次表态,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经贸分歧,但反对 “一边威胁一边谈” 的做法,要求美方展现诚意。 但他嘴里的“数千亿美元关税”,细算下来全是水分,2018年3月他签备忘录时,喊着要对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号称要“扭转贸易逆差”。 结果到2019年5月就绷不住了,直接把2000亿美元商品的税率往上提,完全没了最初的“精准打击”模样,可这通操作下来,所谓的“数千亿美元关税”压根就是笔糊涂账。 实际上特朗普政府总共对约37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了关税,但这只是被征税商品的规模,绝非他嘴里的实际关税收入,两者压根不是一回事。 更讽刺的是,他心心念念要扭转的贸易逆差,不仅没被关税“打下来”,反而演变成了更大的笑话。 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贸易战刚打响时,美对华贸易逆差还高达4430.55亿美元,占美国全球逆差的半壁江山,到2024年也才小幅降到3611亿美元,降幅微乎其微。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对墨西哥、越南等国的逆差反倒涨了不少,原来中国的部分出口份额只是转移到了这些国家,逆差总额压根没减,相当于换了个地方买单,这关税算是白加了。 更打脸的是,特朗普一直宣称“外国会为关税埋单”,可现实里掏腰包的全是美国自己人。 哈佛大学教授卡瓦略团队追踪了35万余种商品后发现,新关税实施后美国进口商品平均价格涨了4%,本国产品也跟着涨了2%,大部分成本都落在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头上。 美国税务基金会的报告更直白,2025年每个美国家庭平均要多支出1300美元税费,2026年还得涨到1600美元。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更算出,低收入家庭一年要损失1300美元,高收入家庭得亏5400美元,这哪是打击中国,分明是在给本国百姓加税。 就连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副总裁都直言,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小企业成本剧增,不少都到了生存边缘,还有企业干脆把关税成本标在收据上,引得美国网友集体“网络对账”,抱怨这笔钱花得太冤枉。 他那副硬刚到底的架势,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把美国经济拖进了泥潭。 2025年3月美国贸易逆差飙到1405亿美元,创了纪录,进口激增直接把第一季度GDP下拉4.83个百分点,导致经济按年率萎缩0.3%,这可是202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富国银行都说这是半个多世纪来贸易逆差对经济最大的一次拖累。 高盛集团还警告,关税可能进一步波及药品、半导体甚至电影行业,美国未来一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已经升到45%。 更荒诞的是,美国自己的行业先遭了殃,就说建筑行业,特朗普对软木原木加征10%关税,对橱柜等制品加征25%关税,明年还要涨到50%,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直接警告,这会进一步抬高建筑成本,给本就低迷的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 到后来美方再喊着加税,中方干脆明确表示“不予理会”,因为在当时的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经没人买了,继续加税不过是特朗普的数字游戏。 有意思的是,贸易战打了这么多年,中国出口反倒展现出超强韧性,未被征税的商品出口额持续增长,还开拓了更多元的贸易伙伴,全球产业链没被打断,反而更稳了。 其实德国经济学家早戳破了特朗普的误区,贸易逆差对美国根本不是坏事,反而是美国的“过度特权”带来的福利。 因为全世界都需要美元和美国资产,美国才能靠释放流动性换得廉价商品,这是其他国家求不来的“礼物”,关税根本撼动不了这种由经济结构和美元霸权决定的格局。特朗普非要用关税硬拧,结果拧断的是美国企业的利润、消费者的钱包和经济的活力。 说到底,特朗普嘴里的“不想摧毁中国”更像句漂亮话,毕竟真要摧毁哪会用这么低效的关税手段,反倒像场自导自演的政治秀。 他喊着“数千亿美元关税”的口号造势,却连基本的贸易逻辑都没搞懂,最终只落得个损人害己的结局。 而中国在这场博弈里越打越稳,不仅守住了自身利益,还加速了产业链升级和市场多元化,这或许是特朗普最没想到的,他挥出的关税大棒,终究成了倒逼中国更强的催化剂。 信息来源如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