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黄权率部投降曹魏。曹丕直接问:“你舍弃逆贼来归顺,是想学陈平、韩信

靖江的过去 2025-10-21 20:53:31

公元222年,黄权率部投降曹魏。曹丕直接问:“你舍弃逆贼来归顺,是想学陈平、韩信吗?” 黄权低头回话:“我受刘备厚待,降吴不可、回蜀无路,才来归顺。我是败军之将,能活命就不错,哪敢学古人?” 没人想到,曹丕当场封他为镇南将军、加侍中,还封育阳侯。这位蜀汉降将的仕途,从此 “开挂”。 公元 222 年秋,洛阳皇宫大殿很安静。黄权刚从夷陵战场逃出,就对着曹丕弯腰行礼。 曹丕突然开口,语气带审视:“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 陈平、韩信都是弃暗投明成大事的人。这话听着是夸,实则藏着试探 —— 答不好,轻则被说不忠,重则可能被杀。 黄权额头冒汗,说话却稳:“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 他没说讨好话,既讲清处境,又念旧主,还避开 “学古人” 的坑。 曹丕盯他许久,突然拍手大笑。当场下旨,任黄权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甚至让他陪自己坐车出行。 满朝大臣都吃惊。没人想到,这蜀汉降将后来会任车骑将军,还成曹魏首个 “开府仪同三司” 的车骑将军。他的故事里,有三国最动人的君臣情,也有乱世无常。 黄权投魏,全因夷陵之战 —— 那场大火烧没了蜀汉的希望。 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后执意东征孙权,大臣劝不住。黄权建议:“吴人善战,水军顺流而下,进易退难。我请当先锋探敌,陛下在后坐镇。” 这不是怕战,是他知东吴水师实力。但刘备被报仇火气和称帝傲气冲昏头,不仅不听,还任黄权为镇北将军,让他带江北军防曹魏偷袭,自己则率主力在江南进军。 没人想到,陆逊一把火就烧垮蜀军主力。江南蜀军死伤惨重,刘备逃去永安。黄权的江北军团,被东吴军彻底断了退路。 前有曹魏大军,后有东吴军队,黄权陷入绝境。 部下劝他突围回蜀,他知路上全是吴军,硬闯只会让将士送死;有人提议降吴,他直接拒绝 —— 东吴是仇人,杀了关羽,蜀汉将领不能向仇人低头。 反复考虑后,黄权决定率部北上投魏。出发前,他对着西南磕了三个头,满心愧疚。他不知,成都已因他 “叛逃” 乱成一团。 蜀汉官员听说黄权投魏,马上上奏抓他妻儿治罪,朝堂满是喊杀声。刘备沉默许久,只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这话满是愧疚,也满是对黄权的了解。早在二十年前,黄权就用行动证明过忠义。 当时益州牧刘璋听张松建议,要请刘备入蜀打张鲁。黄权是刘璋主簿,赶紧劝:“刘备有名气,待他如部下,他不满;待他如客人,一国不容二君。客人安稳了,主人就危险了。” 刘璋没听,还贬黄权为广汉县长。后来刘备夺益州,各郡县都投降,只有黄权闭城坚守。直到刘璋投降,他才开门归顺。这样的人,不会轻易背叛。 刘备从没亏待黄权。黄权归顺后,被封偏将军。后来曹操打汉中,黄权又进言:“丢了汉中,三巴不保,等于砍蜀国胳膊腿。” 刘备立刻任他为护军,带兵打汉中。最后杀夏侯渊、占汉中,都是黄权的谋划。法正死后,黄权成刘备最信任的谋士,大小事都和他商量。 蜀汉能在益州立足、三分天下,黄权功劳不比诸葛亮、法正小。现在黄权投魏,是因自己不听劝打败仗,断了他退路。刘备不能怪他家人。 从此,黄权家属在蜀汉一直被善待。这份情分,黄权在曹魏记了一辈子。 黄权投魏时,带了三百一十八人的核心团队,其中有南郡太守史郃、庞统弟弟庞林。 史郃虽是挂名南郡太守 —— 当时南郡已被东吴占了 —— 但懂军事调度,是黄权得力帮手;庞林任荆州治中从事,相当于黄权首席参谋,有哥哥庞统的智谋,之前还为东征做战略规划。 这三人是蜀汉东线 “智囊铁三角”。曹丕听说他们整队来降,特别高兴。除重用黄权,还封史郃等四十二人为列侯,一百多人当将军、郎将,等于收下蜀汉培养多年的中层军政骨干。 在曹魏朝堂,黄权靠智慧和气节赢得所有人尊重。 刘备病死的消息传到洛阳,曹魏大臣都向曹丕道贺,只有黄权神色凝重,不肯庆贺。曹丕想试探他,多次加急召见。使者骑马往来,黄权手下吓得不行,他却神色不变,照常做事。 这份沉稳坦荡,让曹丕更器重他,也让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司马懿私下问:“蜀中有多少像你这样的人?” 黄权笑着反问,不贬蜀国、不抬自己,分寸正好。 后来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还夸黄权:“黄公衡,快士也。” 能让敌对阵营两位顶尖人物这么评价,黄权能力很明显。 黄权官运在魏明帝时到顶峰。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他升车骑将军,加 “开府仪同三司”。 这职位分量重。按曹魏制度,“开府仪同三司” 能自建幕府、招幕僚,权力近三公。黄权是曹魏首个以车骑将军得此待遇的人 —— 连司马懿都是后来才获开府权。曹丕父子对黄权的信任,远胜一般降将。 更难得的是,黄权一直低调谨慎,从不因官位高骄横。靠这份智慧,他在曹魏政坛安稳待了十八年,直到公元240年去世,被追谥 “景侯”。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