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同台湾省的侯汉廷说的一句话:他说:当中国还很穷很破烂的时候,有人不愿意当中

不负赋墨尘 2025-10-21 15:58:24

很认同台湾省的侯汉廷说的一句话: 他说:当中国还很穷很破烂的时候,有人不愿意当中国人,那个叫人性。但是有人尽管中国很穷很烂,还愿意当中国人的叫勇气,也有人不论中国这个国家是好是坏,是穷是富都愿意当中国人的那叫做骨气。正是因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勇气,才让中国人重新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一百多年前,中国确实穷得让人心疼。黄河泛滥、战乱频仍、饥荒遍地。很多人为了活命,选择离开家乡,远赴南洋或者其他东南亚国家。   那些华侨背井离乡,揣着几块银元,却在行李里偷偷带上家乡的菜籽、母亲绣的荷包。他们在菲律宾开小面馆,在马来西亚办私塾,教孩子们念“床前明月光”,墙上挂着手绘的中国地图。   生活是为了活下去,但心里始终没忘自己是中国人。这,就是侯汉廷所说的“人性”。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那些逆着“人性”走的人。清末民初,有些商人、学者、留学生选择留下来扛起国家的责任。1903年云南蒙自,商人王福昌带头组织“保界会”,全镇商户关门,坚决不买英国货。   英国领事来威胁,他把算盘拍在桌上,“就算砸了铺子,也不能让你们拿走中国的地。”   远在日本的留学生,几百人围着中国驻日使馆喊口号,办报纸揭露列强丑事。没有武器,也没有军队,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中国利益。这种选择,就是勇气——不是不怕死,而是怕失去作为中国人的尊严。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几乎一无所有。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的17%,钢产量不足16万吨,连一颗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农业凋敝,粮食亩产不足百斤,数千万老百姓面临饥荒。   外部环境也极其严峻,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围堵、外交孤立,甚至公开说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吃饭问题。面对如此困境,中国人没有低头。   建国初期,很多人靠勇气和骨气让国家慢慢站起来。外贸人员背着样品跑遍苏联、东欧,1950年就把中苏贸易额从几百万美元冲到3.38亿美元。   广东农民在珠江边开荒种菜,每天凌晨采摘,装上三趟快车送往香港,再换回急需的机器设备。工人没有先进设备,就自己敲打制造;科研人员没有资料,就抱着外文词典一字一字啃。   外部力量想卡脖子,但中国人偏要把脖子挺得更直。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就是骨气最直接的体现——国家贫弱时,不抛弃、不放弃,用一切手段捍卫尊严。   不仅如此,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也用骨气打出了国威军威。装备落后、物资不足,零下四十度的长津湖,志愿军靠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充饥,用血肉之躯挡住坦克大炮。   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严守潜伏纪律直至牺牲。装备不如人,人数不如人,但靠骨气,硬生生让对手震惊。   科技攻关与经济建设也是骨气与勇气的战场。1950年代,美国拒绝归还留美中国科学家,甚至用牢狱威胁。钱学森、邓稼先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参与“两弹一星”研发。   钱学森回国时,行李和科研资料都被美国海关扣押,但他坚信:“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人第一次让卫星在太空奏响国歌。这一切都靠骨气——别人不看好,我们偏要做出来。   与此同时,袁隆平在稻田里几十年如一日地试验杂交水稻,立志让中国人远离饥饿。   面对贫瘠土地、缺少资金和技术,他坚持到底,最终用有限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种宁死不屈、甘愿用一生热血铺就国家发展的精神,正是中国人骨气的另一种表现。   正是这些一代代人的勇气与骨气,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七十多年间,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工业从落后走到全球制造第一,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40%以上产量居世界第一。   高铁、5G、新能源汽车、空间站,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奋斗者号深潜万米,中国科技从追随走向领先。这背后,骨气二字贯穿始终——国家贫弱时不放弃,国家强盛时不骄傲,始终守护尊严。   今天,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东亚病夫”。航母巡航南海,高铁覆盖全国,空间站绕地球运转,国际事务中拥有话语权。然而,历史也提醒我们,骨气不能消失。   部分人选择出国,甚至在网络上无限放大国家问题,盲目贬低自己的国家,这是对历史的忘却,对先辈努力的轻视。   个人尊严与国家强大息息相关:百年前梁启超被轻视,今天中国游客在海外得到尊重,留学生在世界舞台上有底气,企业能在全球市场挺胸而立,这都是骨气与勇气的积累。   中国人能够重新站在世界巅峰,不是靠偶然,而是靠一代代有骨气的人接力奋斗。人性让我们不丢根,勇气让我们敢担当,骨气让我们坚定不移。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