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几十年前,香港曾当过“世界难民港”,接住了一个国家崩塌带来的20多

地缘历史 2025-10-21 13:50:50

你可能想不到,几十年前,香港曾当过“世界难民港”,接住了一个国家崩塌带来的20多万人。这些人住进了帐篷、工厂、军营,吃喝不愁、生娃不断。可问题来了,那些曾经在难民营里长大的孩子,有些如今成了香港的“废青”,甚至喊起了“港独”。   1975年,越战打完,西贡沦陷,南越完蛋,越南统一。   别以为打完仗就天下太平了,接下来的日子,对很多人来说才是真正的噩梦。   越南搞起了国有化,把商人的家产一锅端,尤其盯上了华人。   很多人一夜之间破产,连“人”的身份都没了,连夜逃命的比比皆是。   当时的越南政府也不拦,甚至还出台了“合法偷渡”:想走?行,先交上2000到3000美元。   谁交得起谁走,交不起的就只能等死。这些人被赶上了破船,漂洋过海,一船一船地往外逃。   1975年5月4日,第一艘船靠近香港,是丹麦的长春号,船上挤着3743个越南人。   那一刻,港英政府做了个决定:收。收到底。   从那天开始,一场长达30年的接收、甄别、遣返、融合大戏正式上演。   头几年,香港对这些难民相当“佛系”。来多少收多少,还能自由出入、打工赚钱。   那时候营地是开放式的,很多人靠着手艺干起了电子装配、制衣、建筑,活得还算体面。   那会儿的难民,很多是南越的军官、商人、华侨,讲粤语,文化上也没那么隔。   他们把香港当中转站,想着再去美国、加拿大、澳洲。81%的人最后真去了欧美。   可到了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收人收累了,香港这边就开始“爆仓”。   1980年,香港的越南难民破10万;到了1982年,滞留人数飙到1.2万,局面开始失控。   于是,政策一刀切,开放式营地变成了铁网围起的禁闭式管理,连门都不能出,驻守的还是廓尔喀兵。   目的一个:“让外面的人看到进来不好混”。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这样就能挡住人潮了?其实没那么简单。该来的还是来了。   1989年,又迎来新一波高潮,一年内3.4万人入港。   问题是,这时候来的,大多是“船民”,不是政治难民,而是经济移民。   港府说不行,必须分清楚谁是真难民,谁是纯来混日子的。   1988年,“甄别政策”上马。讲白了,真难民安排去第三国,假难民一律遣返。   从那天起,这些船民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但你要知道,被关在营地里的那些人,啥事也干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生孩子。   真的,不是夸张。1986年,难民家庭平均生育率是3.2个孩子,而香港本地才1.7个。   到了1990年,难民中三分之一都是未成年人,营地里出生的婴儿超过8000个。   这些孩子,很多现在就是拿着香港身份证、在本地长大的一代人。   问题来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份始终搞不清楚。   家里讲越南话,学校讲粤语,爷爷奶奶讲的是逃难的故事,自己却天天面对的是“你是香港人”的现实。   有些人融得进去,有些人却越走越偏。有媒体报道,在2019年的香港骚乱中,有些“勇武派”的脸孔,就是当年难民后代。   这不是猜测,是有据可查的。1990年代,就有数据显示,越南难民的青少年犯罪率比香港本地高47%。   偷窃、斗殴、结帮拉派样样都有。你说问题出在哪?是制度?是环境?还是当年政策太宽?   当时港府也知道问题不小。从1975年到2000年,为了这20多万人,港府砸了87亿港币。   那是什么概念?可以盖3座青马大桥。而联合国呢?到2015年,还欠着香港11.6亿港币的难民费,至今没还完。   可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混得差。   有的难民移民美国后开出了拉差辣椒酱,成了亿万富翁;也有在香港扎根当厨师、做生意,养活一家老小。   还有个叫关继威的,小时候是越南华裔难民,从香港转去美国,后来拿了奥斯卡男配。   这些人,是越南难民群体中真正的“逆袭者”。   2000年6月1日,香港关闭了最后一个难民营——望后石,标志着25年的越南难民潮正式画上句号。 信息来源:《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澎湃新闻

0 阅读:73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