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娘俩如今在天堂团聚了,他们一个活了 91 岁,一个活了 103 岁。 母亲罗孟华 1987 年在香港病逝,享年 91 岁,杨振宁离世时则已是 103 岁高龄,跨越十余年的时光,这对母子终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1923 年,刚满 10 个月的杨振宁还在襁褓中,父亲杨武之就考取安徽省官费留学名额,远赴芝加哥大学攻读数学。 那正是军阀混战的年代,子弹时常呼啸着掠过街巷,罗孟华带着婴儿,成了乱世中最脆弱的身影。 她不得不频繁带着儿子躲去乡下,或是钻进外国教会办的医院避难,那些年的记忆里,满是奔波与惶恐。 回到合肥四古巷的家时,墙角的子弹洞总让她攥紧儿子的襁褓,这五年的风雨,她没让丈夫操过半点心。 杨振宁 4 岁那年,罗孟华搬来小板凳,握着他的小手开始教认方块字。 她的手指粗糙,裹过又放开的脚在地上站不稳,却硬是凭着几年私塾的底子,一点点教会儿子三千多个汉字。 1928 年杨武之回国时,6 岁的杨振宁不仅能识字读书,还能背诵《龙文鞭影》,父亲看着儿子的功课,满眼都是对妻子的敬佩。 这五年的朝夕相伴,早已让母子俩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罗孟华的脚始终是变形的,每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杨振宁长大后总记得母亲揉脚时隐忍的模样。 她从不说苦,也从不用大道理教训人,只是用行动教儿子什么是坚韧。 抗战爆发后,全家搬到昆明,日子过得异常清苦,杨武之在西南联大教书,薪水常常拖欠。 罗孟华靠着精打细算,把一家七口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哪怕自己饿着,也要让孩子们吃饱。 杨振宁深夜读书时,她总会端来一碗热粥,不说话,只轻轻放下碗便离开,生怕打扰儿子。 那些默默的陪伴,比任何鼓励都更有力量,让他在求学路上从不敢懈怠。 1945 年杨振宁赴美留学,临走前罗孟华翻出积攒的银元,小心翼翼包好塞进他怀里。 她没说太多叮嘱的话,只是反复摩挲着儿子的袖口,眼神里藏着不舍,却从不说挽留。 后来杨振宁在科学界崭露头角,1957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到香港,罗孟华正在菜市场买菜。 听到喜讯的瞬间,她手里的菜篮子掉在地上,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嘴里反复念着 “我的儿出息了”。 1973 年杨武之去世后,杨振宁把母亲接到身边照料,那时他已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可再忙他也会挤出时间,陪母亲坐在阳台晒太阳,听她讲合肥老家的旧事。 罗孟华晚年卧病在床,杨振宁每天亲自端水喂饭,替她擦身翻身,动作轻得像怕碰碎珍宝。 护工说从没见过这么耐心的大人物,他却只是笑着摇头,母亲当年也是这样待他的。 1982 年,60 岁的杨振宁出版第一本《论文选集》,扉页上 “献给母亲” 四个汉字写得格外郑重。 这四个字里,藏着他对母亲养育之恩最深情的回馈,也藏着一辈子说不尽的感激。 1987 年罗孟华去世时,杨振宁正在国外讲学,赶回来时只见到母亲冰冷的遗容。 他坐在母亲的床边,握着那双变形的手,像小时候那样轻轻摩挲,眼泪无声地打湿了床单。 1992 年南开大学为他举办七十寿辰庆祝会,谈及母亲时,这位年过七旬的科学家突然哽咽。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懂,那份深埋心底的思念,从来没有随着时间淡去。 杨振宁后来在访谈中说,父亲给予他学术上的引导,而母亲赋予他的,是一生受用的精神力量。 那种不计回报的付出,那种在苦难中坚守的意志,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他曾在文章里写道,母亲的一生都围绕着家人,从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这种纯粹的爱最是可贵。 那些朴素的道理,那些默默的陪伴,早已成为他面对人生风雨的底气。 在杨振宁的书房里,一直摆着母亲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罗孟华穿着旧式衣裳,眼神温和而坚定。 直到晚年,他还会时常坐在照片前,就像小时候那样,和母亲说说心里话。 如今这对母子在天堂团聚,那些跨越百年的温情与牵挂,想必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这份藏在岁月里的母子情深,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足以温暖每一个听闻的人。 就像杨振宁曾说的,母亲留下的坚强意志,是无穷的力量,这份力量,早已随着他的人生,永远流传了下来。 信源: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 享年103岁-看看新闻Knews
这娘俩如今在天堂团聚了,他们一个活了91岁,一个活了103岁。 母亲罗
高干评世界
2025-10-21 09:43:40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