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史鉴奇谈 2025-10-20 13:03:57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说尾款结清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印度商人采购有个典型套路,就是“低定金+货到付款”。定金往往只给10%到20%,剩下的承诺货清关后立马打过来。可真等集装箱运到印度港口,他们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拖款。   这种事儿多了,义乌商家就琢磨出“拆分发货”的招儿。鞋子这东西刚好能拆成左右脚,成了对付尾款风险的“利器”。这次订两千双鞋的印度商人,一开始也拍着胸脯说“货到绝对付款”,商家没松口,坚持“尾款结清发左脚”,对方还觉得商家小题大做。   商家也有自己的顾虑,两千双鞋的利润本来就薄,每双赚不到五块钱。要是尾款拖个半年,资金周转都成问题,更别说万一对方直接赖账,那损失就得自己扛。   所以发货时,仓库打包员特意把两千只右脚鞋仔细装箱,报关单上还备注“配件待发”。货到印度后,印度商人果然开始找借口,说“鞋子款式跟样品有点差异”,想压价。   商家早有准备,直接发去装箱视频:“您订的两千双鞋,右脚都到港了,左脚还在我仓库。什么时候尾款到账,我立马安排发剩下的一半。”这话一出,对方立马没了脾气。   其实这招儿在义乌不算新鲜,不少做服饰的商家都用过类似方法。有做袜子的商家,给印度客户发单只袜子;做手套的发单只左手套,都是为了把主动权握在手里。   不是商家愿意折腾,是跨国追讨尾款太费劲。跨国诉讼周期长、成本高,印度当地的法律程序又复杂,等官司打赢了,对方可能早就把资产转移了。   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老板们有个交流群,群里经常分享和印度客户打交道的经验。谁家踩了坑,谁家有新招儿,都会拿出来提醒大伙儿。这次右脚鞋的事儿,还被群里当成“教科书案例”传了一阵。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商人也知道这些套路,但架不住义乌商品的性价比。他们离不开义乌的货源,可又总想在付款上“耍小聪明”,就形成了这种微妙的博弈。   有个在义乌做了十年外贸的老李说,其实大部分印度商人是讲信誉的,但就怕碰到“投机分子”。所以现在商家都会先查客户的合作记录,第一次合作的客户,定金比例至少要提到30%,还得签详细的合同,明确违约条款。   这次发右脚鞋的商家,最后也没把事情做绝。对方结清尾款后,当天就把两千只左脚鞋发了出去,还附赠了两百双鞋垫当“补偿”。商家说:“不是要坑谁,就是要让对方知道,合作得讲规矩。”   义乌的小商品能走遍全球,靠的不仅是便宜,更是商家们在一次次交易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智慧。这些看似“奇葩”的操作背后,藏着的是外贸人应对风险的无奈与坚韧。   毕竟做买卖讲究的是互相信任,要是一方总想着钻空子,另一方自然得拿出防范的办法。这两千只右脚鞋,与其说是“套路”,不如说是给所有外贸合作提了个醒:规矩立在前,生意才能做长久。   现在那个印度商人收到完整的鞋子后,还跟商家说“下次还找你订”。商家笑着回复:“下次咱们先付50%定金,我直接发整双鞋,省得你等左脚着急。”对方也爽快答应了,这场小风波反而促成了更稳妥的合作模式。   说到底,义乌商家的这些“奇招”,从来不是为了为难谁,只是想在复杂的外贸环境里,守住自己的那点利润,安安稳稳把生意做下去。毕竟每一笔订单背后,都是工厂的运转、工人的工资,容不得半点马虎。

0 阅读:2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