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统一最大的敌人是谁?很多人以为是赖清德。错了!真相是,最大的绊脚石,恰恰是那些我们以为在‘拉拢’的‘统派’!他们才是最危险的‘战略麻醉剂’! 赖清德的立场,其实一点都不模糊。他的“务实台独工作者”身份不是秘密,他在多个公开场合明言“不接受一国两制”,并持续推动“去中国化”的政策路线。 这样的政治态度,固然有害,但它至少是清晰的。清晰就意味着可以识别,可以应对,哪怕是对抗,方式也是明确的。 可怕的是,那些披着“和平统一”外衣的人,他们在关键时刻总是打太极,一边向大陆释放模糊善意,一边在岛内积极迎合“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话语体系,掏空“统一”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岛内有一部分自称“理性统派”的言论力量逐渐活跃。他们热衷于与大陆学者交流、参与两岸论坛、发表看似“客观中立”的评论,甚至有时还会批评台当局的“台独”路线,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在为统一创造条件。 但仔细剖析他们的言行逻辑,会发现一个惊人的悖论:他们反对“台独”,却也反对“武统”;他们支持“两岸交流”,却又强调“两岸对等”;他们讲“融合发展”,却始终不触碰“国家统一”的政治实质。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两制”的问题上模糊回避。一提到“一国两制”,他们便急忙划清界限,声称“台湾特殊情况不适用”;一讨论《反分裂国家法》,他们又开始担忧所谓“刺激岛内民意”。 这种不断自我设限的“统派”,实际上正在用一种“中性化”的立场,给统一路线降温,给“台独”势力留出发展空间。 他们像是一剂慢性麻药,让人误以为统一可以无限期拖延,可以不触碰政治底线,只靠经济融合就能水到渠成。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中央近年来多次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同时也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这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给和平统一创造更坚实的政治基础。统一从来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它必然是政治的、制度的、国家意志的全面体现。而那些“和而不统”的“统派”,正在用“和平”的口号,消解“统一”的实质内容。 一些“统派代表”在岛内政坛的表现也颇具迷惑性。他们往往以“务实”、“理性”自居,参加选举时打出“维持现状”旗号,声称“沟通比对抗好”,但他们从来不提“统一时间表”,也不愿推动“国家认同”教育。 他们在岛内政论节目上频频亮相,口风看似温和,话术却常常与“台独”势力形成“无声配合”,共同将统一议题边缘化。 统一是一个历史进程,更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这个进程中,任何模糊立场、转移焦点、消解意志的行为,都会成为前进路上的障碍。 那些被误认为“可以沟通”的“统派”,如果不正本清源,不明确立场,不在关键时刻站稳脚跟,他们带来的不是桥梁,而是迷雾。他们不是统一的助力,而是战略的麻醉剂,令人放松警惕,误判形势,延误时机。 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不断强化对台工作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实质上就是在逐步摆脱对这些“中间力量”的幻想。 从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到不断推进“融合发展”向“制度对接”过渡,都是在强化国家的主导意识。 这也意味着,对“统派”的识别标准,必须更精准、更务实,不能只看言语,更要看立场的实质内容和贯彻程度。 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但实现这一愿景,不能依靠幻想,也不能依赖那些在关键议题上模糊游移的人。 真正值得信赖的,是那些在国家统一立场上坚定清晰、在国家主权认同上毫不含糊的人。任何形式的“温和分离”,都不是真正的“和平力量”,而是战略上的障眼法。 要穿透这些迷雾,需要的不只是政治判断,更需要战略清醒。统一的道路虽然复杂,但不能失真。 真正的绊脚石,不一定在对岸高喊“台独”的讲台上,也许就藏在我们以为“可以沟通”的沙发对面。他们看起来不危险,但正因为“不危险”,才最危险。
赵少康终于还是坦白交代了,请上这位台独美女大放厥词,她一口一个赵大哥,喊的那叫一
【1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