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刚刚称帝的李自成匆匆逃离京城,在路上,李自成做了一个决定,处死谋士李岩,事实证明,这是李自成最大的败笔,其严重程度甚至还在逼反吴三桂之上,这么说吧,吴三桂反了,李自成还有些许胜算,而处死李岩,李自成就翻不了盘。 1644年春,北京城破的第37天,李自成在河北易县的山路上勒住马缰。 他望着身后溃不成军的队伍,又摸了摸怀中染血的圣旨。 那是吴三桂联合清军追击的战报。 随行谋士牛金星凑近来:“闯王,河南那边,李岩的旧部在闹。” 李自成突然勒马,抽出佩刀:“传令,就地正法李岩兄弟。” 这个决定,比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更狠。 李岩不是草莽。 他是河南杞县举人,父亲李精白是明朝兵部尚书。 崇祯十三年,河南大旱,官府照旧横征暴敛,百姓饿殍遍野。 是李岩砸开自家粮仓,把三千石粮食全倒进灾民的粥棚。 百姓跪下来喊他“李公子”,他却跪在泥里哭:“读书人若连乡亲都护不住,读的什么圣贤书?” 后来他投奔李自成,带来的不只是读书人的见识,更是把一支“乌合之众”的农民军,变成了有规矩、得民心的队伍。 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这在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活不下去的年代,是最戳人心的武器。 他还写了通俗易懂的宣传词,比如“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让目不识丁的农民都能记住。 更关键的是,他说到做到。 在河南时,他亲自监督军纪,士兵敢抢老百姓的东西,立刻按军法处置。 十年间,李自成的队伍从几千人滚到百万,李岩是藏在“闯王”背后的那只手。 连清朝史官都承认:“李岩在,则大顺有根;李岩去,则大顺无魂。” 可进了北京,李自成变了。 刘宗敏等武将开始飘了。 他们冲进吴三桂的府邸,抢钱抢人,连吴三桂的妾室陈圆圆都被掳走。 李岩急得直跺脚,跑去劝李自成:“赶紧放了吴家人,派使者去山海关安抚吴三桂!不然他肯定反!” 可李自成正沉浸在“坐龙椅”的喜悦里。 他觉得自己兵强马壮,一个吴三桂能翻起什么浪花? 他挥挥手:“不用管他,等朕坐稳了江山,他自然会来降。” 结果,吴三桂真的反了。 他带着清军入关,多尔衮的八旗兵直接打到北京。 李自成刚在北京登基42天,就得夹着尾巴逃,连龙椅都没坐热。 逃到山西时,李岩又提了个救命的主意。 “我回河南。那里百姓认我,能重新建立根据地。您在前头挡清军,我在后头稳民心,说不定能拖垮清军。” 这句话,从军事上看简直是“起死回生”的招。 只要李岩回去,大顺军就能有个“后方”,和清军打持久战。 可牛金星不干了。 这个和李岩同为读书人的谋士,早就嫉妒李岩的声望。 他怕李岩功高盖主,更怕李自成哪天听了李岩的话,把自己晾在一边。 于是他凑到李自成耳边吹风:“李岩在河南威望太高,要是他回去了,拉起队伍自己当皇帝怎么办?” 他还特意提了句谶语:“十八子,主神器。” “十八子”不就是“李”吗? 这时候他刚打了败仗,心里正慌,一听这话,立刻红了眼:“李岩要反!杀了他!” 牛金星设了鸿门宴。 他以李自成的名义召李岩兄弟俩来军营饮酒,事先埋伏了刀斧手。 李岩刚坐下,就被按住。 他和弟弟李年,就这么被砍了头。 这一杀,大顺军彻底“散了”。 河南旧部溃散:听说“李公子”被杀,那些跟着他从河南出来的农妇、佃户,扛着锄头就离开了队伍。 有人哭着喊:“我们是为李公子打仗,不是为闯王!” 其他地方的起义军首领听说李岩死了,纷纷扯旗单干。 河南的王矛头、山东的赵应元,都宣称“不再听李自成号令”。 李岩的妻子红娘子带着女兵杀出重围,临走前留话:“我跟错人了,这仗没法打了。” 这也才导致了清军没费多大力气,就追上了李自成的残部。 1645年五月初四,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樵夫砍死。 这结局讽刺得要命。 他当年靠百姓支持起家,喊着“迎闯王,不纳粮”坐上龙椅。 最后却死在底层百姓手里。 就是因为他杀了李岩,丢了民心。 能得天下的,未必能守天下。 能守天下的,一定懂得珍惜那些把命交给你的百姓! 主要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李自成本来谋士就不多,为何还杀掉头脑冷静,忠心耿耿的李岩)
1645年5月的一天,李自成带领二十余名手下登山探查时,被一个叫程九伯的用锄头杀
【1评论】【1点赞】
狙击手
李自成就是一个流寇,格局小,根本成不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