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子孑然一身,离世后遗产由大姐、二姐继承,事后二姐儿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

语蓉聊武器 2025-10-19 20:52:30

上海,男子孑然一身,离世后遗产由大姐、二姐继承,事后二姐儿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份遗嘱,里面写着房产、存单等由他继承。儿子不敢含糊,将遗嘱内容发给了母亲,母亲看完后也很震惊,第一时间转给了大姐。大姐看完后,称遗嘱里名字“炯”错写成“烔”,称呼由“外甥”写成了“外孙”,根本没有法律效力。最终双方对簿公堂,最后的判决亮了。 在上海奉贤区法院的庭审现场,一份医院陪护记录被递到法官面前——记录上密密麻麻的“李炯陪同就诊”“李炯签字确认”,成了后来判决的关键一笔。 没人想到,这份记录会和一个磨白的蓝布盒、一个刻字的木质书架,共同扯出一场遗产纠纷。 先说那个蓝布盒。 它是张建国生前装工具的盒子,边角磨得发白,后来被外甥李炯在整理旧物时从衣柜底层翻了出来。 盒子里没有扳手螺丝刀,只有一张泛黄的信纸和一张记着电话号码的纸条。 信纸上是张建国歪扭的字迹:“名下房产、存款、股票、邮票,去世后全给大外孙李烔”,落款年份漏了一个数字,还按了红手印。 李炯认得舅舅的笔迹,他写“国”字总把方框里的“玉”写成“王”,信纸上的签名正是如此。 几乎是同时,张桂兰正在中介门店里和客户谈价格——她要把从弟弟张建国那里分到的82平米房子卖掉,挂牌价280万。 为了让房子显得宽敞,她还特意让工人把客厅里那个木质书架挪到了阳台,书架隔板上刻着的“建国”两个字,被灰尘盖了大半。 她和妹妹张桂芬之前办了继承公证,自己分了房子,妹妹分了23万存款、80年代邮票和股票账户,她还补了15万差价,觉得这事儿已经板上钉钉。 李炯拨通了蓝布盒里纸条上的电话,接电话的是王师傅,张建国的老同事。 王师傅说,张建国生前曾跟他提过要立遗嘱给李炯,“他说自己肺癌越来越重,怕以后外甥没人照应,还说去公证处麻烦,自己写清楚就行”。 这番话,后来被王师傅写成书面证言,连同老同事聚会的照片一起,成了庭审证据。 当李炯通过母亲张桂芬把遗嘱告知张桂兰时,张桂兰当场就急了:“这遗嘱是假的!外甥写成外孙,名字多了火字旁,年份还错了,怎么能算?” 她还跟邻里说李炯“贪心抢遗产”,居委会组织调解,第一次她没等李炯说完就拍了桌子,第二次干脆中途离场。 没办法,李炯只好起诉,除了遗嘱、王师傅的证言,还提交了那份医院陪护记录。 庭审时,张桂兰坚持自己的说法:“我和妹妹办了继承公证,房子都在我名下了,怎么能说不算?而且受遗赠得60天内表态,现在都过去多久了!” 可法院查了李炯的沟通记录,发现他从发现遗嘱到告知张桂兰、明确表示接受,没超过60天——这个期限是从“知道受遗赠”开始算,不是从张建国去世时算。 更关键的是遗嘱里的瑕疵。 法院结合上海方言里“外甥”“外孙”发音相近,张建国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再加上亲属中没有叫“李烔”的人,认定那些都是笔误。 还有那个被挪到阳台的木质书架,庭审时被李炯的律师提及:“那是张建国亲手做的,刻着他的名字,他生前说过要留给外甥住,让阳台种多肉。” 最终,法院一审判决遗嘱有效,李炯继承全部遗产,张桂兰要在指定期限内过户房产,还得返还已经收取的几个月租金——她把房子出租了,月租金4000元。 张桂兰不服上诉,二审还是维持了原判。 后来,张桂兰不情愿地办了过户。 李炯没卖房,他把那个蓝布盒、木质书架都搬回了客厅,还把张建国的照片、那盒80年代邮票放在书架上。 有邻居路过,能看到阳台上摆着几盆多肉,是李炯按舅舅生前的想法种的。 武汉也有过类似的事。 一位周爷爷去世后,孙子发现遗嘱把“孙子”写成“侄子”,“军”写成“君”,但法院结合周爷爷无侄子、孙子长期照料的事实,还是认定遗嘱有效。 这两起案子说到底,都藏着同一个理:判断遗嘱算不算数,不光看文字对不对,更要看逝者的心意。 那些歪扭的字迹、磨白的盒子、刻字的书架,还有厚厚的陪护记录,拼起来的才是最真实的情况——比起工整的文书,这份藏在细节里的牵挂,才该被尊重。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48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