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
又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某些人一直拿着贺州日报【图1】的图各处辩解。
某些人觉得贺州日报的权威程度会高于第一财经。
好像批评小米就是不对的,批评小米就是花粉[摊手][摊手][摊手](这种二极管思维真的要不得)。
好啦,求锤得锤,某些人不是觉得第一财经属于上海市,还阴谋论上海看不得米粉好,想曲线救国挽救上海那些岌岌可危的车企么?
现在又来新的评论了。
一边是孤零零的
【贺州日报】
一边是声音更多的
【第一财经】
【钱江晚报】
【浙江日报】
【新华网】
你总不能说这些媒体不权威,屁股很外吧?
戳出来的痛点或者核心观点有两个:
1️⃣ 批评是合理的,动不动就扣上黑公关的帽子就是你的不对【图2】by浙江日报
2️⃣ 广告大字画饼,小字埋雷【图3】by新华网
这不就是说的图4么。
广告大字画饼→逆光之王
小字埋雷→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
谁能给我解释下什么叫设计目标?[摊手][摊手][摊手]
这些个宣传手法以前在汽车行业是真的没见过,伴随着新势力的介入,这事儿...真的是越来越普遍了,反倒是那些个老实人最吃亏了。
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
舆论环境要允许批评和质疑,不能随便的扣上黑粉,黑公关。这些批评是对公众安全的一种关切,如果没人批评,那才是最可怕的。
米粉们可以质疑第一财经屁股歪了,那现在新华网,浙江日报这些也下场了,给我个理由反驳新华网和浙江日报吧。
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而不是最后一台成都小米SU7事故车门为何无法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