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说起张汝京这个人,在中国半导体圈子里,那绝对是绕不开的大人物。1948年出生在南京,一岁多就跟着家人去了台湾地区。他从小对机械东西感兴趣,上了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直接飞美国深造。先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拿了工程学硕士,然后又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读了电子工程博士。那时候的美国,半导体产业正火热,他1977年就进了德州仪器公司,从底层工程师干起,一干就是20年。 在德州仪器,张汝京的起步不算风光,但一步步爬上来。他先负责语音合成器的研发,那玩意儿是给空军用的,技术门槛高。他干得不错,很快就进了核心团队,还和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共事过。之后他转运营,带队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这些地方建了10来个晶圆厂。每次建厂,他都从设备安装到生产调试,全程盯着。积累下来,他对半导体工厂的整个链条了如指掌,从洁净室设计到良率优化,没什么他不熟的。1990年左右,他开始在中国台湾地区、意大利、日本、新加坡轮着管理工厂,每地停留两三年,把团队训好、厂子稳了,就换下一个项目。这段经历,让他成了建厂专家,手里攥着实打实的实战经验。 1997年,张汝京主导成立了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出任总裁。那时候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正起飞,世大一度是台积电的劲敌,产能和市场份额都抢了不少。他在世大干了几年,公司发展势头好,但他没停下脚步。2000年,他决定离开台积电,那是个关键节点。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当时直言,如果去大陆发展,手里那些台积电股票就得全作废,那些股份价值不菲,够很多人一辈子花销。张汝京二话不说,就这么办了。他后来自己讲,这背后是家国情怀在作祟,早年回大陆看到产业空白,就想回来填补。说白了,那一代人经历过国家从弱到强的过程,钱重要,但有些事更值当。他带上从世大卖股票换来的钱和技术积累,北上上海,开启了新篇章。 就这样,2000年4月,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了。张汝京拉来14亿美元资金,从零起步。那时候大陆半导体基础薄弱,人才少、设备贵,他先从台湾地区和国外挖人,组建核心团队。建厂选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第一座8寸晶圆厂很快就动工。他凑了10亿美元启动资金,国家信息产业部也给了原则批准。公司成立没多久,就开始盖厂,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布局。三年过去,2003年营收就到3.65亿美元,增长率高达6.3倍,全球晶圆代工排名直冲前茅。2004年上半年,营收破4亿美元,全年超过去年总和。公司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第三季度产值超过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成了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中芯国际的快速爬坡,不是运气。张汝京推先进工艺,紧跟国际水平,缩小了大陆和全球领先者的差距。他建了三座8寸厂,还买下摩托罗拉在天津的旧厂,北京12寸厂也投产了。2005年,他入选上海浦东新区自主创新领军人才,2007年又成上海市领军人才。那几年,中芯营收年年翻番,客户从手机芯片到汽车电子,全线覆盖。说实话,这对大陆半导体来说,是个大突破。之前设计公司多,但制造端卡脖子,中芯一上来,就让本土供应链看到希望。IC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2000年产业规模破200亿,从此一路向上。 不过,好景不长,中芯和台积电的恩怨从一开始就埋下雷。2002年,台积电在美国起诉中芯窃取商业机密,涉及65项专利,说中芯非法用了61项。官司打到2009年,美国法院判中芯败诉,本来可能赔8到10亿美元,但最终和解,中芯付2亿美元现金,外加给台积电少数股份。台积电这步棋,战略上是为了在中国大陆站稳脚跟,顺带施压。张汝京承认,公司招聘的工程师带了旧习惯,照搬了台积电的流程,侵犯了权益。这是事实,没法回避。和解后,台积电的影响力上来,要求张汝京走人。他2009年11月10日辞去中芯国际CEO职务,王宁国接班。那一刻,中芯市值虽高,但张汝京的创始人身份画上句号。他没抱怨,转身进了LED领域,投了4家企业,35亿人民币,从衬底材料到芯片照明,全链条布局,瞄准环保健康。 张汝京这辈子,三次创业在大陆:中芯是第一家半导体制造企业,新昇第一家300mm大硅片厂,芯恩第一家CIDM模式厂。每一步,都填补空白。他的团队也输出人才,大陆半导体高管里,好多是中芯旧部。世大、中芯、新昇、芯恩、积塔,这些公司,总市值加起来上万亿。放弃台积电股票时,别人觉得不值,但他看长远,大陆从无到有,芯片产业规模现在万亿级,离不开这些铺路人。
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
【1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