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公开声称:“美国卖给中国的H20芯片,绝不是

烟雨评社 2025-10-19 14:49:26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公开声称:“美国卖给中国的H20芯片,绝不是一流的,也不二流的,甚至还不是三流的,而是四流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电视访谈中公然宣称“卖给中国的H20芯片是四流产品”,并以轻蔑口吻断言“中国人永远买不到美国一流芯片。” 他们以为中国根本离不开他们的芯片,但当他们反应过来之后,就会发现并不是中国离不开他们的芯片,而是他们不能没有中国市场。 要理解卢特尼克这番话的底气,得先看看美国近期的芯片管制动作。2025 年以来,美国不仅加码了对高端芯片的出口限制,还在推动盟友同步收紧政策。 9 月底,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对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冻结其全球 30 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调整权限,阿姆斯特丹企业法庭随后暂停了中方执行董事职务,任命了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有美国沟通协调的影子。 美方甚至提出过更换中方首席执行官的要求。这种通过盟友施压的方式,和芯片出口限制形成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双重围堵。 卢特尼克提到的 H20 芯片,其实是美国对华出口的中低端通用芯片,主要用于消费电子的基础运算场景。业内人士透露,这类芯片的算力还不到美国本土在售高端芯片的十分之一,制程工艺也停留在成熟的 28 纳米级别,确实属于技术迭代后的淘汰型号。 但美国对这类 “四流芯片” 的出口也设置了隐性门槛,要求企业报备最终使用场景,禁止用于人工智能、超算等敏感领域,这种 “既卖货又设防” 的操作,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这番嘲讽言论发布的时间点很耐人寻味,刚好卡在中国芯片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10 月初,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学院团队刚发布了基于阻变存储器的模拟矩阵计算芯片。 根据《自然・电子学》10 月的数据,这款芯片在求解大规模 MIMO 信号检测问题时,计算吞吐量和能效比当前顶级 GPU 提升了百倍到千倍,直接绕开了传统芯片的技术瓶颈。 几乎同时,复旦大学团队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 - 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 “长缨 (CY-01)”,把二维闪存器件融入成熟 CMOS 工艺平台,集成良率达到 94.3%,还支持 32 位高速并行操作,这可是下一代存储核心技术的关键突破。 面对技术封锁,中国的反制也早已落地。10 月 9 日,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对稀土、锂电池、超硬材料等关键战略物项实施系统性管制,特别明确了域外适用原则 —— 哪怕是境外制造的物项,只要含中国成分且价值超 0.1%,都需接受管制。 稀土作为芯片制造的关键原材料,这一举措直接击中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要害,要知道美国高端芯片生产所需的稀土加工产品,有近六成依赖中国相关技术支撑。 美国芯片企业的反应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卢特尼克的言论播出后,高通、英特尔的股价当天就出现小幅下跌,多家美国半导体企业悄悄致函商务部,担忧持续加码的限制会让它们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2024 年芯片市场规模突破 1.5 万亿元,即便只能买到 “四流芯片”,美国企业仍从中获得了超 200 亿美元营收,一旦彻底失去这个市场,后果难以承受。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企业对 “四流芯片” 的依赖度正在快速下降。安世半导体虽然遭遇控制权风波,但闻泰科技很快宣布将加大国内产能布局,把成熟制程芯片的生产转移至长三角基地。 国内不少消费电子企业也调整了供应链策略,将北京大学那款高算力芯片用于智能设备的 AI 运算模块,替代原本依赖的美国中端芯片,成本反而下降了 15%。 复旦大学的 “长缨 (CY-01)” 芯片更是已经接到了国内存储企业的订单,团队计划未来 3 到 5 年把容量从 Kb 级扩展到 Mb 级,逐步实现产业化替代。 卢特尼克口中 “永远买不到” 的断言,似乎正在被现实打破。中国的芯片突破从来不是盯着美国的赛道追赶,而是开辟新路径 —— 北大的芯片靠架构创新实现算力飞跃,复旦的芯片用混合工艺降低产业化门槛,这种 “换道超车” 的思路,让美国的技术封锁逐渐失去效果。 商务部发言人在 10 月 16 日的例行发布会上回应时提到,中方坚决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干预企业事务,而技术创新就是最好的回应。 从荷兰限制中企到美国部长嘲讽,芯片产业的博弈从来没停过。但卢特尼克或许没意识到,当他说出 “四流芯片” 的嘲讽时,中国已经在稀土管制和技术突破上布好了局。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从来不是单向依赖,当中国开始在 “源技术” 领域掌握主动权,所谓 “永远买不到” 的断言,恐怕终将变成一句空话。 信源:新华网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