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朱元璋乘车去看望汤和。只见汤和口眼歪斜,嘴角还流着口水。他试图跪下行礼,可双腿不受使唤,怎么都跪不下去。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朱元璋和汤和,那可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当年在濠州老家,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也比他先参加红巾军,混成了个千户。是汤和写信,把还在庙里敲木鱼的朱元璋给“忽悠”进了革命队伍。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的引路人。 更难得的是,当朱元璋后来者居上,官职反超自己时,汤和没半点不服气,反而处处维护朱元璋的权威。在那个论资排辈的年代,一个比你大的老大哥,甘心给你当小弟,这份情商和眼光,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但人嘛,总有飘的时候。尤其是在拿下常州这个战略要地后,汤和负责镇守。手握重兵,难免喝多了吹牛。有一次,他跟手下抱怨,说老朱让他守这儿,跟坐在屋顶上似的,往左倒也不是,往右倒也不是,真难伺候。 这话,一字不落地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你猜怎么着?老朱没当场发作,但他心里记下了。等到大封功臣的时候,跟汤和功劳差不多的徐达、常遇春他们都封了公爵,唯独给汤和降了一级,只封了侯。后来灭了明夏,汤和立了大功,老朱还是不给他升。直到最后,才勉强封了个信国公,还特意把当年他在常州说的这句牢骚话,刻在了给他的“免死铁券”上。 这是什么操作?这就是敲打,是警告。朱元璋在告诉他:“兄弟,你那点小心思,我门儿清。别忘了,谁是老大。” 这一棒子,彻底把汤和给打醒了。他明白了,在朱元璋面前,你不能只当兄弟,你首先得当个好员工,一个让老板绝对放心的员工。从那以后,汤和变得异常低调谨慎。 最绝的一招,发生在洪武二十一年。那时候,朝中的功臣宿将还多着呢,蓝玉刚刚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威望如日中天。可汤和却敏锐地嗅到了一丝杀气。他发现朱元璋年纪越大,疑心越重,看谁都像要抢他家饭碗的。 于是,汤和主动找到了朱元璋,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皇上啊,臣年纪大了,打不动了,只想回老家盖个房子,种种地,给自个儿预备块坟地就行了。” 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人都想着怎么抓牢权力的时候,汤和是第一个主动要求“缴枪”的。这姿态,太漂亮了。朱元璋当即批了,还赏了他很多钱,让他在凤阳老家盖了豪宅。 你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天真了。对于朱元璋这种掌控欲极强的帝王来说,你交出兵权,只是第一步。他还要看,你是不是真心实意地想当个富家翁。 汤和回到老家后,那叫一个夹着尾巴做人。他严格约束自己的子女和家仆,不让他们惹是生非;按时缴纳赋税,从不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就搞特殊;甚至把朝廷历年赏赐的金银财宝,主动拿出来一部分上交。他用一切行动在向南京城里的那位老兄弟表态:“我废了,没威胁了,您就安心吧。” 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1392年,汤和已经中风了。当朱元璋的车驾来到他府上时,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已经是个口眼歪斜、话都说不清的废人。他看见皇帝来了,挣扎着想下跪,却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最后瘫倒在地,嘴角还淌着口水。 这个画面,比任何言语都更有说服力。 朱元璋亲手把他扶起来,看着他这副惨状,据说还流了眼泪,赏赐了无数金银。但我们得明白,这眼泪里,有几分是兄弟情,又有几分是看到最后一个潜在威胁彻底瓦解后的释然? 汤和的口水,是他最硬的免死金牌。他用身体的彻底垮掉,向朱元璋证明了自己的“无害”。这种无害,不是装出来的,是生理上的,是不可逆的。这才是朱元璋最想看到的结局。 一个还能跑能跳、思维清晰的退休元帅,哪怕他再怎么表忠心,在朱元璋眼里,始终是个隐患。万一哪天太子镇不住场子,你被别人黄袍加身了怎么办?只有像汤和这样,烂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才算是进了真正的“保险箱”。 所以,汤和的幸存,是一出精心算计又带着点悲凉的黑色幽默。他赢了生存游戏,代价是失去了尊严和健康。他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苟活到了最后。 而朱元璋呢?当他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老伙计,最后面对着这么一个流着哈喇子的汤和时,他心里真的快乐吗?他得到了绝对的安全,却也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那激荡岁月里,一起吃糠咽菜、一起浴血奋战的哥们儿,死的死,杀的杀,最后一个活着的,成了这副模样。 这或许就是权力的终极魔咒。它能给你一切,唯独给不了你信任和温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古话的背后,是无尽的孤独和人性的荒芜。汤和用他的余生,为这句话做了一个最最生动的注脚。
1341年,元顺帝巡行大都,他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临幸皇后伯颜忽都,他对身边的宦官
【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