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名中国远征军连长娶了一名日本女战俘,两人婚后在四川隐居,连长万万没想到的是,若干年后,他竟然因此继承了上亿家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缅甸战场硝烟散尽,中国远征军连长刘运达面对一群日本战俘,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 当时部队抓获了几名日本医疗兵,按照惯例应该就地处决,但刘运达看着这些手无寸铁的年轻护士,想起了日内瓦公约关于优待战俘的规定,他力排众议,说服上级留下这些医护人员为我军伤员治疗。 其中一个叫大宫静子的女孩只有19岁,刚从广岛医学院毕业就被强征入伍,她出身显赫,父亲是反对侵华战争的商人,正因为这层政治背景,家里两个哥哥被送上战场,她也被迫离开学校。 战俘营里的日子充满敌意,中国士兵对日本人的仇恨可以理解,静子每天战战兢兢地为伤员包扎,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 刘运达注意到这个女孩不同于其他战俘,她包扎伤口时格外细致,面对敌意从不辩解,只是默默做好分内的事。 有一次静子试图逃跑,被抓回来时已经爬上山崖准备跳下去,刘运达冲上去抱住她,两人滚下山坡,月光下四目相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在那一刻交织。 从那以后,刘运达经常给她送些罐头饼干,教她说中文,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划。 战争结束后,其他战俘被遣返回国,静子选择留下来,1945年11月,25岁的刘运达和19岁的静子在越南河内举行了简陋的婚礼,几个战友见证了这场跨越国界的结合。 消息传开,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刘运达顶着巨大压力把妻子带回四川白沙镇。 为了避免麻烦,静子改名莫元惠,学说四川话,穿灰棉衣,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村民们起初对这对夫妻很排斥,毕竟刚打完仗,谁对日本人没有意见。 时间慢慢冲淡了偏见,莫元惠用医术帮助乡亲,下地干活从不偷懒,大家渐渐接受了她。 生活清苦,刘运达因为曾是国民党军官不受重用,只能靠上山搬石头卖钱维持生计,一场意外中,他们的大儿子被落石砸死,全家陷入巨大悲痛。 三十多年就这样过去,莫元惠从少女变成中年妇女,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日本身份,她有时会想起远方的父亲,但从不敢提起,这个秘密埋在心底越来越深。 直到1977年,几辆轿车开进白沙镇,工作人员找到刘运达家,说有人在寻找大宫静子,原来静子的父亲大宫义雄成了金泽市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多年来从未停止寻找女儿。 中日建交后,他通过外交渠道提出寻亲请求,外交部专门成立工作组,翻阅大量档案,走访无数老兵,终于找到了线索。 1978年5月,莫元惠带着女儿踏上开往上海的客轮,刘运达站在码头目送妻子离开,不知道她还会不会回来,父女重逢时,大宫义雄已经白发苍苍,抱着女儿痛哭。 静子这才知道,父亲战后生意越做越大,积累了惊人财富,旗下产业遍及全球,两个哥哥在战争中阵亡,唯一的弟弟精神失常,整个家族只剩下她一个继承人。 1980年刘运达父子被接到日本,面对豪宅名车和成群佣人,这个四川汉子完全无法适应,他不愿学日语,交不到朋友,每天一个人待在家里,活成了空巢老人。 1986年大宫义雄去世后,静子把产业交给儿子刘崇义打理,坚决要带丈夫回国。 1989年,他们重新回到白沙镇,穿上灰棉衣,说着四川话,和邻居拉家常,村民们震惊之余也佩服他们的选择,放着亿万家产不享受,偏要回来过苦日子。 刘运达说,自己这辈子打过仗,见过生死,早就看淡了身外之物,那个战场上的决定,不过是出于良知和善念,从没想过会有什么回报。 莫元惠也说,从战俘到农妇再到富豪之女,身份变了多少次,但她始终记得,是这个中国军人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财富可以改变生活条件,却改变不了一个人的根,他们的根,早就扎在了四川这片土地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知网——日本女护士与中国远征军上尉之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