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7年的春节,82岁的开国少将詹大南将一个存折放在桌上,对7名子女们

千浅挽星星 2025-10-16 14:45:49

[太阳]1997年的春节,82岁的开国少将詹大南将一个存折放在桌上,对7名子女们说道:“我还有42000块存款,你们都出一点,凑10万块钱!”   詹大南少将的节俭,并非晚年落魄,他的家,只有一台电视机和一些老旧家具,他的衣服更是缝缝补补,连颜色都被洗的非常模糊,以及一双陪伴他二十余载风霜的开裂皮鞋。   说詹大南是少将,不认识的人几乎都不相信,毕竟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能够成为少将肯定付出极大的努力,因此衣着打扮肯定也会更有威严,但詹大南却是一个例外。   詹大南依靠国家的补贴与个人劳动所得维生,甚至明确拒绝七个子女们的养老钱,以此捍卫着一个老兵的精神独立,这并非贫穷,而是一种对身份的纯粹理解。   这位在物质上“一贫如洗”的将军,却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财富”,一个被共同信念凝聚的家庭。   1997年的春节,那年除夕夜饭后,82岁的詹大南将凝聚着毕生节俭的42000元积蓄放在桌上,提出了为家乡建学校的想法。   他并没有过多解释,然而,他的子女们,包括准备用积蓄买房的大儿子詹化武在内,没有一人询问缘由,便毫无保留地倾囊相助。   这场景并非简单的孝顺,而是家族价值观的一次集体共鸣,甚至连前来拜年的侄女,在听闻尚有2000元缺口时,也毫不犹豫地补足了这最后的欠款。   那个夜晚,詹大南撬动的不仅是十万元善款,更是他用一生言传身教所铸就的、比金钱更宝贵的家族向心力。   这笔由个人苦行和家族齐心汇聚而成的巨款,最终流向了它的价值归宿——詹大南的故乡安徽金寨。   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是“希望工程”的报道,更是那部让他揪心的、记录着家乡孩子需要冒险翻山越岭求学,甚至有失足坠落危险的专题片。   他曾为此亲自奔走于建材市场,费尽心思地估算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当这十万元最终通过邮局汇出,让工作人员为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与他手中的巨款感到震惊时,詹大南的“投资”才算完成。   然而,他追求的回报却不包含任何个人印记,面对金寨县领导将学校命名为“詹大南小学”乃至“将军小学”的提议,他以两个字坚决回应:“不行!”,他所求的,只是孩子们安稳的读书声。   1997年10月2日,当“杨桥希望小学”落成时,詹大南只是拄着一根粗糙的木拐杖,悄然站在人群中,他的功绩,最终像他的名字一样,消隐在了他深爱的乡土里。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管苏清:开国将军的“希望”》

0 阅读: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