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留下一封信,便抛下丈夫孩子离开,从此杳无音讯。

千浅挽星星 2025-10-15 19:42:53

[微风]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留下一封信,便抛下丈夫孩子离开,从此杳无音讯。直到17年后,她顶着满头白发回来,孩子们抱着她失声痛哭:“母亲啊,这些年辛苦你了!你是我们的英雄!”   作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才女,她曾和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合作,这让她距离诺贝尔奖的殿堂只有一步之遥,对她来说,获得诺贝尔奖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未来。   不过,到了 1956 年,她和丈夫张文裕一起,放弃了在国外拥有的一切,果断选择回国,也正因如此,她主动放弃了那项能让她获得世界级学术桂冠的机会。   回到国内后,钱三强找到她,希望她能放弃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从零开始攻克 “铀同位素分离” 这个当时国内的空白领域,她几乎没有思考,就回答道:“我愿意。”   让人惊叹的是,仅仅两年时间,她就成了 “铀同位素分离” 这个全新领域的权威,没过多久,钱三强再次上门,这次是把一个更棘手的 “烂摊子”—— 核扩散理论相关研究交给了她,面对新的挑战,她的回答依旧干脆,只有一个字:“行。”   1960年的一个清晨,她悄然离家,只给丈夫和孩子留下一封信,从此音讯全无,这一走,就是整整17年。   在兰州,在大西北的茫茫沙漠里,没有实验室,只有帐篷,当团队士气低落时,她用“为国家利益坚持”来鼓劲,而支撑她自己的是夜深人静时,悄悄拿出来看一眼的孩子们的照片。   可在大西北的基地里,她变成了一个穿着工人服、踏着粗布鞋的普通科研人员,为了绝对保密,她隐姓埋名整整30年,连家人都不知道她在做什么。   此后,她全身心投入到这项研究中,一晃就是 17 年,17 年后,当她满头白发地回到家时,孩子们早已长大,曾经,孩子们对她长期缺席家庭生活感到不理解,而此刻,他们抱着她痛哭,喊她 “英雄”。   王承书选择了极致的个人 “无名”,换来的却是国家的 “有名”,她带领团队攻克难关,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高浓铀技术的国家,还将第一颗原子弹的交付时间,硬生生提前了 113 天。   1994 年,王承书去世,享年 82 岁,那时她的名字对大众来说依旧陌生,她用自己的学术前途、家庭幸福和社会声望换来了国家的安全。   如今她之所以值得我们铭记,恰恰是因为,在国家发展最关键的岁月里,她选择了隐姓埋名、被大众遗忘,默默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一生。 信源:澎湃新闻觉醒于时代又隐于时代的核物理学家王承书先生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