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 “入港费” 正式生效当天,整个航运圈就陷入了困惑。多家航运企业打开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发布的规则文件后发现,里面根本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只笼统写着 “根据船舶吨位、载货类型及航行路线综合计算”,至于具体的计算系数、减免条件等关键信息,全都没有提及。 更让企业头疼的是,一艘大型货轮按文件里宽泛的描述估算,可能要缴纳几百万美元费用,可到底该交多少,只能靠自己摸索判断。 航运行业里,无论是深耕多年的老牌企业,还是刚起步的中小型公司,都在为这份模糊的规则发愁。不少企业专门组织团队研究文件,甚至反复查阅 CBP 官网,试图找到补充说明,可折腾半天还是一无所获。 有人尝试联系 CBP 咨询,要么电话无人接听,要么接通后对方表示 “尚未收到详细执行指引”,只能让企业暂时等待。这种情况下,企业既不敢随意估算费用,又怕耽误船舶靠港,陷入两难境地。 更离谱的是,有消息透露 CBP 负责监管 “入港费” 收取的人员都没完全到位。常跑美国航线的从业者反馈,联系部分美国港口的 CBP 工作人员时,对方直言 “团队还在培训阶段,对于收费金额的核查流程和标准,目前也没有完全掌握”。 这意味着,即便企业耗费精力算好费用交上去,后续能否通过核查、会不会被要求补交费用,都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美国放出要征收 “入港费” 的消息时,航运圈就普遍关注。大家原本以为,涉及巨额费用的政策,一定会配套清晰的实施细则,毕竟规则明确才能保障航运秩序稳定。 可没想到,直到政策生效前一天,CBP 才匆匆发布一份简短文件,里面满是模糊表述,关键信息一个都没讲透,完全打乱了企业的运营计划。 对中小型航运公司来说,几百万美元的 “入港费” 本就是不小的压力,规则不明确更让他们雪上加霜。如果因为费用计算失误,要么得临时拆借资金补交,要么可能被限制靠港,进而影响整个运输链条的正常运转。 如今航运圈里,企业之间都在互相打听最新执行消息,不少企业还联合起来向行业协会反映情况,希望能推动 CBP 尽快明确规则。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调整美国航线的运力安排,原本计划出发的货轮,纷纷推迟船期,“等规则清晰了再走,不然到了港口出问题,损失就太大了”。 这种仓促出台的收费规则,不仅让中国航运企业犯难,连美国本土的港口运营商也觉得麻烦。美国多个港口的工作人员表示,最近咨询 “入港费” 的中国航运企业特别多,可他们也没法给出准确答复,只能让对方等待,“这既影响港口的作业效率,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不许卖给中国,含有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就不许卖给美国!中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