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反制后,美国会有什么对华“王牌”?】 稀土及其技术出口限制让美国感受到压力,在特朗普对华“工具箱”里,金融领域的极端手段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其中,将中国踢出SWIFT系统、冻结海外资产的猜测最受关注,但这绝非“一剑封喉”的绝杀,反而可能是双刃剑。 先明确关键问题:美国真能复制对待俄罗斯的手段制裁中国吗?难度远超想象。SWIFT作为全球金融的通信核心,中国银行是其理事会成员,且在上海设有专门办事处。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伊朗的体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切断联系意味着SWIFT要放弃巨大市场,更会动摇美元锚定的国际金融体系根基。 如果美国强行实施,对中国的短期冲击确实存在。跨境交易将暂时失去低成本通道,中国外贸结算成本会上升,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可能受限。但这绝非致命打击: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且我国与多国建立了本币结算机制,多年来一直在推进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可大幅对冲SWIFT断联风险。 冻结中国持有的美债,对美国而言,代价可能更加沉重。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是美元信用的重要支撑,如果因制裁引发抛售,将重创美元币值稳定。更关键的是,此举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各国为规避风险将纷纷转向多元货币结算,直接动摇美国“铸币税”收益的根基。 至于冻结其它资产,国际法和实务中存在明确边界——冻结不等于没收,且主要限于美国本土或其控制的资产。美国财政部虽可通过OFAC实施制裁,但中国早已具备反制底气:《反外国制裁法》提供了法律武器,可针对性冻结美方在华资产;对波音、高通等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实施限制,也会让其付出惨痛代价。 本质上讲,中美经济深度绑定,金融战没有赢家。美国的极端金融手段看似凌厉,实则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险招。中国的反制早已不是被动应对,从推进非美元结算体系到完善反制裁立法,我们已经构建起了多层次防御网。这场博弈拼的不是谁的“武器”更狠,而是谁的经济韧性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