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停缩表、将降息,对中国影响几何?】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表态,在未来几个月,美联储可能停止缩表,叠加降息预期,立刻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关注。这其实是两个信号!背后藏着关键逻辑,与中国经济也密切相关。 先搞懂缩表是什么。简单地说,缩表就是美联储通过国债到期不续购等方式,从市场收回资金,相当于“抽水”。从2022年起,美联储为了压通胀而启动缩表,资产负债表已从峰值时的9万亿美元,降至现在的7.8万亿美元,每月仍回笼400亿美元。这本质是“被动加息”,能推高长期利率、抑制经济过热。 那么,停止缩表意味着什么呢?这标志着,美国货币紧缩周期已经接近尾声,转向中性甚至宽松货币政策。此前,美联储一边降息一边缩表,可对冲放水对通胀的冲击;而停止缩表,意味着“水”真正要多起来了。这也是为避免货币市场紧张,重演2019年的流动性危机。 对中国而言,这是明显利好。首先,美元流动性增加会压低美元指数,助力人民币升值,最新中间价已升至7.10附近,创去年11月以来新高。其次,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国际资本更易流入A股,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更关键的是,中美利差会缩小,为中国央行降准降息腾出更大政策空间,利于“以我为主”稳经济。 不过,美联储仍“看数据行事”,通胀粘性与经济疲软的博弈未结束。对中国来说,这是练好内功的窗口期,能否将流动性利好转化为经济动力,在于自身发展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