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74军军长王耀武,把副参谋长柴意新叫到办公室,压低声音说:“余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14 10:53:12

1943年10月,74军军长王耀武,把副参谋长柴意新叫到办公室,压低声音说:“余程万那边缺人手,你去常德支援。” 在1943年那场血与火交织的常德会战里,柴意新的名字,注定与一场惨烈的巷战,一种超越生死的军人精神紧紧相连。他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而是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共情与使命。 当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的指令下达,时任副参谋长的柴意新展现出果敢决绝的气魄,未作丝毫迟疑,以坚毅之态准备响应使命召唤。他要去支援兵力不足万人的57师,去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去一座几乎注定要陷落的孤城。这是一趟九死一生的行程。 动身前,他给远方的妻子写了封信,嘱咐她照顾好家人,也承诺自己一定会回去。但在信的最后,他却悄悄加了一句:“若我不归,勿念”。这封未能寄出的家书,是他对个人命运最冷静的预判,也是对家庭最后的交代。 可一踏上常德的土地,这位做好了牺牲准备的将军,第一个动作不是去见师长余程万听取汇报。他径直奔赴前线,从一个士兵手里拿过铁锹,亲自挖掘工事。他一边奋力挖掘,一边坚定说道:“工事每加深一寸,弟兄们存活的希望便多一分。”” 这封藏着死志的信,和这双为士兵构筑生路的双手,共同定义了他的责任感。对内,他准备好独自承担死亡的终局;对外,他要用每一铲泥土,为部下争取活下去的可能。 在那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壕之中,柴意新全然消弭了自身与士兵之间的界限,他与士兵融为一体,共赴枪林弹雨,尽显英勇与担当。他和大家一同啃着难以下咽的杂粮饼,在寒冷的冬夜,他脱下自己的大衣,披在一位年仅17岁的士兵身上。他甚至会在夜间查岗时,亲手为哨兵端去一杯热水暖手。 他绝非置身后方、运筹帷幄的指挥官。其身影,未隐匿于营帐之中,而是活跃于更贴近前线的地方。更多时候,他端着步枪和士兵们并肩射击。在东门的一处断墙上指挥时,弹片划伤了他的左臂,血流不止。可当卫生员冲过来要为他包扎时,他却一把推开,吼道:“先去救那些重伤的弟兄!” 面对一个吓得发抖的年轻士兵,他没有训斥,而是拍着对方的肩膀安慰道:“别怕,我会带你一起回家。”这种承诺,在绝境中,比任何冰冷的命令都更能凝聚人心。 12月3日,常德城破,全师仅剩数百残兵,弹药告罄。师长余程万紧急召集麾下将士,于严峻局势中当机立断,毅然做出突围求援之决策,欲以此举为战局寻得一线生机。就在这时,柴意新站了出来,主动请缨留下断后。他言辞铿锵:“每为大部队争取一刻的时间,皆是胜利的曙光在闪耀。”这简短之语,尽显无畏与担当,为胜利而坚守的决心跃然眼前。余程万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句:“多保重。” 最后的阵地,是中央银行大楼的废墟。彼时,柴意新身旁仅余寥寥数十位弟兄。战火纷飞中,众人虽形单影只,却仍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在残酷的战场之上,坚守着属于他们的使命。日军用日语高声劝降:“投降不杀!”回应他们的,是柴意新的一声冷笑和他拔出的腰间佩刀。 “我是军人,守土有责!他振臂高呼,声如洪钟般下达了最后的命令:“随我冲锋!”那声音,似滚滚惊雷,激荡在众人耳畔,点燃了无畏的勇气。”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再次宣告:“就算死,也得死在冲锋的路上!”他接连砍倒三名日军,最终身中数弹,胸口是要害。但他没有立刻倒下,身体依旧保持着前冲的姿势。 当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他倒在血泊中,手指还死死地紧握着那把佩刀。后来,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以这一举措慰藉英烈忠魂,让其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安息,亦彰显对其功绩的敬重与铭记。 柴意新未曾寄出的信,和他至死紧握的刀,构成了他完整的形象。前者,是他对“家”的无限柔情与亏欠;后者,是他为“国”的决绝刚毅与忠诚。正是无数个像他一样做出最终抉择的军人,共同铸就了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参考信息:常德会战中战死的三个国民革命军中将师长——抗日战争纪念网2019-03-08 14:12:43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