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林下经济瞄准千亿产业#【#黄精灵芝变身林下黄金#】10月份之后,皖南山区很快就到了丛林尽染的美好季节。
安徽泾县,最负盛名的是李白笔下的“桃花潭”,由此,也可能会让外人以为这是一个桃花盛开季节才该去的地方。
殊不知,这里也有一个“遇见秋天”的好去处,那就是离泾县桃花潭景区60公里的一个叫“马头祥养生观光园”的地方。你没听错,这里确实有粉墙黛瓦马头墙式的徽州宅院,而这都是由原先的一些老旧办公房改造而成的民宿酒店。
在2018年之前,这里还是马头国有林场的老场区。
马头国有林场位于远近闻名的“皖南川藏线”的东南门入口。因为这样的位置优势,2018年,马头林场与浙江一家生态园林公司合作,共同将林场老场区改造成森林特色小镇,包括将老场区的原先的荒岭改造成4000余亩花海果园,将老场部办公房和职工宿舍建成精品民宿。
马头林场很快就感受到森林旅游的“爆发力”,仅这里盘活森林资源建成的皖南野生动物园,2023年底开业以来1年多时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如今,这里已经开始推进森林旅游康养基地的二期建设。
人们在这样的森林幽境中倾听鸟语啁啾时,也正在给安徽省创造一个新的千亿级大产业的机会。
这个产业听上去可能被很多人认为离自己很远,那就是——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拥有皖南、皖西两大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28.06%,林地面积6137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29.2%,发展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近期,《安徽省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出台,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将超1500万亩,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你在森林间的流连与惬意,带来的是一门大生意、好生意。
“不争田、不争地”
位于安徽池州市青阳县的南阳林场黄精种植基地里,黄精在茂密的树林下茁壮成长。
“黄精喜阴,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湿润,适合种植黄精,目前林场已种植黄精2700亩。”南阳林场场长吴丰军说。
“北有长白人参,南有九华黄精”。 近年来,池州市青阳县把九华黄精作为农业首位产业和“一县一业”主导产业,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融合化发展,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昔日不起眼的小黄精在这里已茁壮成长为年产值超二十亿元的特色产业。
据介绍,南阳林场与青阳县乡村振兴投资集团合作,由县乡投集团负责资金保障和经营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种植方法,提升黄精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影响,从而提升经营效率。
“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林下种植黄精不仅我们种植主体企业有收获、合作方有收益、务工农民有收入,而且林业生态效益更可观,是一项短期、中期、长期效益兼顾的好产业。”青阳县乡投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联合南阳、酉华两个国有林场,打造万亩标准化九华黄精林下种植基地。
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林下经济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等特点。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在上述《行动方案》中提出,推动林地流转经营,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林下空间经营权流转及登记试点,盘活林下空间。允许通过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有偿使用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发展林下经济。发挥国有林场资源、人才等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升林下经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
“《行动方案》找准林下经济发展新空间,支持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林下空间经营权流转及登记试点,挖掘更多、更优质‘林下生金’空间。有力发挥国有林场和国家储备林的林下经济‘新战场’作用,带动适度规模经营,打破‘小而散’的发展瓶颈。”安徽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立体产业新模式”
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龙华村汇龙猕猴桃采摘园内,果树林下鸡鸭穿梭觅食,藤蔓间果实缀满枝头,一派“树上果实甜,林下鸡鸭欢”的农家丰收景象。
园区构建了“果林+家禽+农旅”立体生态系统,园内种植的百亩猕猴桃为林下散养鸡鸭提供天然遮阴,林间昆虫、杂草成为禽畜的天然饲料。
“林下生态养殖家禽味道鲜美、营养成分高,每只成品鸡售价在50元至100元之间,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另外我们利用鸡粪、果枝等农业废弃物制成有机肥还田。”园区负责人方君介绍,通过这种循环模式,园区每年减少饲料成本2万元,生产有机肥10余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依托林下养殖特色,园区打造出集采摘体验、农家美食、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每逢周末,亲子家庭络绎不绝,孩子们在林间捡拾生态鸡蛋,参与家禽喂养,猕猴桃丰收季可以体验采摘乐趣,还能品尝用林下散养的“农家土灶鸡”。
这也是当地探索“森林+”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径: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果、林茶等产业,构建森林生态养殖、立体种植、休闲采摘等区域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安庆宜秀区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1.8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亿元。
围绕“向林下要效益”,安徽省在《行动方案》中聚焦森林食品、林下中药材、森林康养三大特色产业,打造多元发展引擎。充分挖掘林菌、林果、林菜、林茶、林油等潜力,优先支持林下种植竹荪、羊肚菌、香菇、木耳等高附加值食用菌,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规模化特色基地。科学引导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业,有序发展林下采集加工业。支持林下经济经营主体发展精深加工,开发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产品。
同时,把林下种植中药材作为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围绕石斛、黄精、灵芝、茯苓等,打造林下中药材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森林、湿地等优质景观资源,注重推动跨界融合,积极推动森林康养与文化旅游、医疗养老、自然教育、科普研学、户外运动等融合发展。
安徽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新部署旨在创新打造林业立体产业新模式,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着力构建“林上采、林下种、林中养、林间游”立体发展模式,强化空间立体多元化经营,促进林下经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离不开科技创新
在安徽云乐灵芝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公司负责人周俊和团队一起仔细观察着显微镜下灵芝孢子粉破壁前后的形态变化。
该公司是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自落户宣城市旌德县云乐镇以来,已建成4005亩深山森林灵芝基地,去年公司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先后荣获“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十大皖药首批灵芝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周俊是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硕士,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林下经济从业者,这些年,除了扎根灵芝育种、种植外,周俊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领团队一起研究灵芝深加工技术。
目前,该公司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等方面开展合作。编制《灵芝栽培技术规程》《灵芝加工采收技术规范》2个省级标准,建成菌种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检测全覆盖的灵芝产业技术体系。
“经过前期的研发、深加工以及质量分析,公司目前已经开发了高含量灵芝孢子粉等五大食品级的灵芝产品,同时也将灵芝产品延伸到保健食品和药品的方向,极大程度提高了林下经济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周俊介绍。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森林覆盖率69.2%,素有“中国灵芝之乡”之称。目前,旌德县有灵芝种植基地8000余亩,林下灵芝种植年产值超5亿元。
为提高灵芝有效成分含量,旌德县推广仿野生椴木栽培技术,开展标准化种植。推动建成灵芝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温湿度智能调控、病虫害AI识别等技术,亩均产量提升30%,药效成分稳定性超过95%。围绕推进品牌建设,旌德县与南京同仁堂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发破壁孢子粉、灵芝孢子油、灵芝酒等11大类110种产品。“旌德灵芝”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云乐”“皖芝”等一批本土企业品牌,“旌德灵芝”品牌价值超11亿元。
因此,安徽省在这次出台的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选育和引进适合林下环境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中药材、食用菌等优良品种。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重点突破高效仿野生栽培、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保鲜储运及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引导行业协会、经营主体、科研院所等制修订林下经济有关标准,分类制定种源选育、生态种植、采收加工等技术规程,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如何持续培育壮大经营主体?《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和精深加工及森林康养等领域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培育壮大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批懂林业、懂电商、懂品牌、懂市场的“新林人”,推动安徽林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把这个不争田、不争地,傍着森林成长的“千亿产业蓝图”尽快落地。(江淮观察)